大豆茎秆性状多年遗传分析与互作基因定位
本文关键词:大豆茎秆性状多年遗传分析与互作基因定位
【摘要】:株高和茎秆重是大豆品种高产和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性状。为进一步研究数量性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Charleston和Dongnong594为亲本衍生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SEA软件下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8个年份下的147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株高和茎秆重进行了遗传分析,之后利用Gene interaction软件进行基因互作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在2006年、2007年和2013年均符合2MG-Duplicate、2MG-Inhibiting两种模型,在2009年和2010年都符合模型2MG-Complementary。大豆茎秆重在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均符合2MG-Complementary模型,2006年、2007年均符合2MG-RecessiveI模型,在2010年符合2MG-Additive模型。在符合率70%以上的条件下,2对互作基因影响株高,1对互作基因影响茎秆重。
【作者单位】: 65301部队副业基地;
【分类号】:S565.1
【正文快照】: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营养价值丰富,同时是许多副食品的重要原料。如何不断提高大豆产量,提升国产大豆的竞争力,是大豆育种家迫在眉睫的问题[1]。大豆产量与它的农艺性状密切相关,株高和茎秆重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对大豆植株抗倒伏性、株型的建立、产量和品质的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晨斌;吴青;;大豆储藏品质的研究与探讨[J];粮食储藏;2007年06期
2 任冬莲;朱倩;刘学义;;山西省主栽大豆品种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3 夏剑秋;大豆贮藏原理及相应技术[J];大豆通报;1995年01期
4 王凤翼;大豆的化学组成(一)[J];肉类工业;1995年03期
5 郑淑琴;钾对大豆生理效应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6 ;大豆产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新亮点 再次答复王洪山农友的咨询[J];农民致富之友;2002年05期
7 付洪波,刘东海,郭奉骞,王春萍,付洪波,赵兰坡;不同类型土壤对小粒大豆生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崔振才,沈能展;哈尔滨地区降水量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周淑芹,丁勇,卢宝华,孙东立;我国大豆品质现状及提高商品大豆等级的对策[J];大豆通报;2003年04期
10 陈国建,李春怀,邱北玲;大豆高油生产相关因素浅析[J];现代化农业;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洪斌;;大豆中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张弘;余卫东;刘伟昌;;影响河南省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分析[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闫日红;杨光宇;王昱;刘宝泉;杨振宇;;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影响[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叶磊;;大豆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网络解析[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索全义;高炳德;杨宝胜;崔俊生;杨利国;郝贵娟;谷淑湘;石家兴;迟玉亭;;地理环境及栽培条件与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关系的研究[A];内蒙古农业科技土壤肥料专辑[C];1997年
6 朱宝国;张春峰;于忠和;贾会彬;郭泰;孟庆英;王囡囡;;不同尿素混施对大豆生理指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淑香;彭德良;;不同地区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省种子管理局 周志魁;巧藏水稻大豆种[N];湖南科技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斯文;“三三”轮作 北部新样本[N];黑龙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佰文;不同水分条件下硼、钼对大豆作用机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2 杨加银;大豆的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的数量遗传学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成付;大豆QTL准确定位技术和策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金平;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QTL[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王倩;房式仓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储存特性的比较[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斌;硒对大豆生理生化与产质量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4 常鑫;不同品种大豆的品质检测及大豆数据库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何春梅;大豆钾、镁、硫不同配比施用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6 于晓波;净套作下不同基因型大豆光合、固氮特性及产量品质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莉;钾肥对大豆异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李强;嫩江县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张正翼;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杨继学;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力下的高产潜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1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27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