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人源化基因修饰猪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发布时间:2017-12-25 09:28

  本文关键词:人源化基因修饰猪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型猪 异种移植 主动脉内皮细胞 肝窦内皮细胞 CD31


【摘要】:异种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是解决临床器官供体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猪被认为是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供体。然而,猪器官应用于人类器官移植方面却面临着多种排斥反应。将猪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0α-1,3GT)敲除及转人补体调节蛋白CD46能基本克服超急性排斥,但是仍然存在急性血管排斥反应和凝血紊乱等问题,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介导放大免疫排斥反应及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环节。在猪到狒狒的肝移植中发现,受体在术后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内出血,初步发现血小板的减少与肝脏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吞噬有关。本研究分离培养了猪主动脉内皮细胞(Porcine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 pAEC)和猪肝窦内皮细胞(Porcine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pLSEC)建立了猪肝窦内皮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为在体外研究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奠定了基础。利用课题组创建GGTA1、ASGR1、CMAH基因敲除的和转入hCD46、hTBM基因的异种移植小型猪,分离培养pAEC和pLSEC,并对GGTA1、ASGR1、 CMAH、hCD46在内皮细胞的表达进行流式分析。利用FITC-CD31流式细胞分析pAEC和pLSEC的纯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pLSEC窗孔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pAEC、pLSEC摄取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的内吞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pLSEC、pAEC、猪耳成纤维细胞(Porcine ear fibroblast cell, pEFC)的CD31、CD146、Ⅷ因子、vWF因子的表达。采用端粒酶的逆转录的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atase of human, hTERT)对pAEC进行永生化。流式细胞术对多基因修饰猪的相关基因GGTA1、ASGR1、CMAH、hCD46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培养的pAEC呈典型的内皮细胞形态,铺路石样排列,生长状态良好;pAEC吸收Dil-Ac-LDL,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培养第3代的pAEC表达CD31的纯度高达99.8%。(2)利用CD31作为肝窦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来分离猪肝窦内皮细胞,得到的pLSEC呈内皮细胞的典型形态,铺路石样排列,具有标志性的窗孔结构;pLSEC具有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的内吞功能;培养第3代的pLSEC表达CD31高达96.3%,说明pLSEC传代培养的稳定性高、纯度达96.3%。pLSEC表达肝窦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分子CD146、Ⅷ因子、vWF, pLSEC表达CD31、CD 146、Ⅷ因子、vWF表达量显著高于pAEC和猪耳成纤维细胞(Porcine ear fibroblast cell, pEFC)。(3)质粒pCI-neo-hTERT电转染pAEC后,细胞已传代至第14代,pAEC永生化后保持了正常的血管内皮的生物学特性。(4)通过流式细胞术对GGTA1、ASGR1、CMAH基因敲除和转入hCD46基因的用于异种移植的小型猪基因在内皮细胞的表达进行分析,表明多基因修饰猪的无GGTA1、ASGR1、CMAH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hCD46基因修饰猪表达hCD46蛋白。总之,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多种基因修饰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利用CD31来纯化pAEC,同时转入pCI-neo-hTERT,得到永生化的pAECo确定了CD31可作为分离纯化pLSEC的特异性标记分子。pAEC和pLSEC为研究非Gal抗原以及肝窦内皮细胞对血小板吞噬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利用流式细胞分析的方法对多基因修饰猪的GGTA1、ASGR1、CMAH基因敲除和hCD46基因转入进行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多基因修饰猪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81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吴中立;郑尊;张淑英;;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1年01期

2 罗岩,李静贞;正常人角膜不同区域内皮细胞的初步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3 夏豪,李庚山,尹丽娅,李晓艳,王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于培养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摘要)[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尹红梅,刘肖珩;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模型及其生物力学基础[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0年03期

5 杨映波,王正国;一次性获得脐带动、静脉内皮细胞的实验技术[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2年02期

6 严宗毅;用突然扩展的流动小室的特性来研究内皮细胞对回流的响应[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5年06期

7 叶亚,赵人瑞;内皮细胞[J];西藏医药杂志;1996年02期

8 盛佳,曾衍钧,庄逢源;离心法与细胞显微操作法对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特性的初步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9 赖毅,沈文律,李幼平,何春水,李胜富;豚鼠颈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豚鼠供体模型的制作[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古秀雯;刘伟;毛恩强;;血管内皮细胞微粒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应大君;陈卫军;周丁华;;内皮细胞机械感受功能的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邓红;李懿萍;来茂德;;高糖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林萍章;PualJ.Pearson;RaymondCartier;KazuhiroHashimoto;HartzellV.Schaff;;内膜再生过程中,内皮细胞之反应[A];海峡两岸电子显微学讨论会论文专集[C];1991年

4 赵彭涛;李志超;董明清;贾斌;张莉莉;;LPS对培养的BPAECsⅠ型Na~+/H~+交换器活性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缺氧和呼吸病理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熊建琼;朱佩芳;王正国;蒋建新;;髓样分化蛋白-2在内毒素与内皮细胞结合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心华;甄永苏;;烯二炔类抗生素力达霉素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彦荣;应晨江;易海维;衣卫杰;孟依;刘烈刚;孙秀发;;绿茶多酚对牛内皮细胞窖蛋白-1表达的影响[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蔡绍皙;张莉;韩亚刚;蒋稼欢;;流动腔底面内皮细胞图型化研究与图像处理[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汪毅;陈允钦;;高密度脂蛋白与内皮功能[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马向红;黄体钢;杨万松;周丽娟;;四氢生物喋呤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中药抗血栓机理及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医学研究取得佳绩[N];科技日报;2000年

2 赵军;耳毒性药物对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3 华朋;热爱老年事业 投身老年医药[N];中国老年报;2000年

4 高国起;提升ACE2活性可消退动脉硬化斑块[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佳愉;中药善调理 降压重保肾[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刘道安;保护动脉内膜 减少冠心病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城;LPS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膜形态及通透性引发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宋恩;内皮细胞源性KLF15调控TM激活蛋白C抗凝血途径及MCP-1介导炎性反应影响DVT形成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凯;口腔癌—内皮细胞融合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潜在作用[D];武汉大学;2014年

4 薛珊珊;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DNA甲基化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及血管内皮激活的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鑫;血瘀型脱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桃红四物汤调节作用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李强;Rho GTPases及其信号通路在1-磷酸鞘胺醇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学军;SUR2B/Kir6.1通道开放剂介导内皮细胞保护效应分子途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8 王苏阳;埃他卡林对体循环、脑循环、肺循环微动脉内皮细胞SUR2B/Kir6.1通道的激活作用及能量代谢物质的调节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9 苑t,

本文编号:133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3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6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