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OBP14的克隆及时空表达

发布时间:2017-12-26 15:30

  本文关键词: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OBP14的克隆及时空表达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蜜蜂 AcerOBP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时空表达


【摘要】:【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Acer OBP14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全组织c 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和克隆获得Acer OBP14 c DNA全长序列,并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采用MEGA5.2软件中的邻位相连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Acer OBP14及其同源膜翅目昆虫OBPs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er OBP14在1、5、10、15、20、25和30日龄中华蜜蜂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 OBP14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T24648)。Acer OBP14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15.08 k D,理论等电点为5.44,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第18—12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家族PBP-GOBP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存在多个比较明显的疏水区域,可能是脂溶性气味分子的结合位点;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Acer OBP14属于分泌型蛋白,主要集中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膜分泌途径上。Acer OBP14蛋白具有7个α螺旋,α1—α6属于典型OBPs核心螺旋,α7位于C端且暴露在蛋白表面。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cer OBP14与西方蜜蜂Amel OBP14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86%;其次是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一致性为5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同为蜜蜂属的中华蜜蜂Acer OBP14、西方蜜蜂Amel OBP14、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中华蜜蜂Acer OBP21和小蜜蜂Aflo GOBP56d-like聚为一个分支,切叶蜂属的苜蓿切叶蜂Mrot GOBP56a-like、侧沟茧蜂属的毁侧沟茧蜂Mdem GOBP83a-like、壁蜂属的角额壁蜂Ocor OBP3和熊蜂属的Bter GOBP56d-like和Bimp GOBP56d-like聚为另一大分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er OBP14在成蜂不同发育期的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程度有差异。1日龄工蜂的胸部表达量最高,触角次之,且两者均极显著高于头、腹、足和翅(P0.01);其他日龄工蜂触角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中20日龄工蜂的触角表达量最高。从各组织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来看,触角的表达量在1日龄最低,极显著地低于其他日龄(P0.01);5、10日龄逐渐增加,15日龄突然下降,20日龄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之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头、胸、腹、足和翅膀表达量总体上随日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5日龄之后大幅下降,之后趋于平稳且呈低丰度表达。【结论】Acer OBP14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具有PBP-GOBP家族的典型结构;组织表达谱结果暗示,Acer OBP14属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在中华蜜蜂中除嗅觉识别之外还参与其他生理功能。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513,31502021) 国家现代农业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45-syz10)
【分类号】:S891
【正文快照】: 0引言 【研究意义】昆虫生存与繁殖的相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嗅觉系统。昆虫嗅觉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极其灵敏的感受系统,能够探测数以万计的挥发性气味分子,即使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可以辨别仅有一个或几个原子不同的气味物质[1]。嗅觉识别过程中,气味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新民;;野生中华蜜蜂资源堪忧[J];蜜蜂杂志;2006年04期

2 王凤鹤;杨甫;耿金虎;徐希莲;;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J];昆虫知识;2007年06期

3 邢汉卿;;浅析湘西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锐减的原因[J];蜜蜂杂志;2008年11期

4 孙淑梅;胡箭卫;;科学保护中华蜜蜂[J];中国蜂业;2009年03期

5 葛凤晨;;中华蜜蜂名称文化考[J];中国蜂业;2010年07期

6 聂玉琴;徐学福;董锡玉;;保护长白山中华蜜蜂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10年11期

7 ;“家乡美”有奖征文选登[J];中国蜂业;2012年03期

8 王德清;;中华蜜蜂保种措施及方法的探讨[J];现代畜牧兽医;2012年03期

9 郑定国;;中华蜜蜂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年16期

10 王彪;吴宏;苏萍;谢鹤;;谈宁夏中华蜜蜂资源保护与利用[J];蜜蜂杂志;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凤鹤;;北京中华蜜蜂保护利用之我见[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蜜蜂保护、蜜源与授粉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经翩翩;郑秀娟;周姝婧;徐新建;周冰峰;;中华蜜蜂的分布现状[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7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武夷山中华蜜蜂种群形态遗传分析[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周冰峰;朱翔杰;;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A];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协作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岛屿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化研究[A];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协作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颜志立;罗岳雄;张学锋;刘丽;;湖北神农架中华蜜蜂考察笔记[A];海峡两岸第四届蜜蜂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媛;周冰峰;朱翔杰;汉学庆;吴显达;;福州中华蜜蜂形态遗传分析[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舟;肖铁光;;中华蜜蜂良种培育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9 巩志宏;胥保华;郭兴启;;中华蜜蜂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和B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于菲菲;胥保华;郭兴启;;中华蜜蜂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孙君;桓仁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N];本溪日报;2011年

2 白继开;中华蜜蜂遭遇生存危机[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3 杨国栋;保护中华蜜蜂就是保护生态平衡[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新建;海南岛及其邻近大陆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朱翔杰;福建及邻近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余林生;皖南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4 孙汝江;中华蜜蜂表皮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媛英;中华蜜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锋;中华蜜蜂铁代谢相关蛋白及蛋氨酸甲基亚砜还原酶B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李江红;中华蜜蜂(Apis cerana)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及主要毒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施婉君;2种蜜蜂和4种胡蜂溶血肽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三省;杀虫剂对中华蜜蜂解毒酶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徐新建;陕甘宁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宾先丽;重庆地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形态和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志勇;长白山中华蜜蜂地理种群分化与线粒体DNA分子特征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徐舟;中华蜜蜂良种培育及其主要天敌调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黄思思;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7 董晓;中华蜜蜂蜂王交配频率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8 吴显达;福建及邻近地区中华蜜蜂种群分子遗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 姚朋波;中华蜜蜂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和谷氧还蛋白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文慧鹃;福州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实验种群工蜂生命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7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37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