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b和Pi-ta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以及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Pi-b和Pi-ta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以及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 出处:《江苏农业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粳稻 穗颈瘟抗性 Pi-b基因 Pi-ta基因
【摘要】: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ta等位基因的显性标记对48份江苏省粳稻品种和618份粳稻新品系进行检测,并结合6个代表性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穗颈瘟抗性鉴定反应,分析抗性基因在江苏省粳稻中的分布及其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江苏省粳稻品种和品系中存在广泛分布,其中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Pi-ta。不同生育类型的品种中,抗性基因Pi-b和Pi-ta在中熟中粳中的分布最少,且pi-b/pi-ta基因组合品种所占比例最高。从基因组合与抗性的关系来看,含单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无论是感病率还是病情指数都明显低于不含Pi-b和Pi-ta抗性基因的品系,且Pi-ta基因的抗性效果要好于Pi-b基因,而同时含有两个抗性基因的新品系其抗性水平又优于只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粳稻品系。因此,在育种中选择两个抗性基因互补的粳稻作亲本,在后代群体中进行基因聚合,是提高江苏省粳稻穗颈瘟抗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Abstract]:......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
【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12)1003]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330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0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0144)
【分类号】:S511.22
【正文快照】: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1-2]。据统计,全球每年由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占粮食总产的10%~20%,中国稻瘟病年发生面积4×106~8×106hm2,稻谷损失量近1.0×109kg[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建利,庄杰云,李德葆,郑康乐;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晔;范静华;何月秋;朱有勇;;云南省部分地区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2 邓其明;周鹏;林琳;王世全;李双成;李平;;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郭亮;徐申中;张建中;奚刚;李建粤;;聚合蜡质和抗条纹叶枯病基因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8期
4 刘士平,李信,汪朝阳,李香花,何予卿;基因聚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01期
5 张建福;凌忠专;王国英;谢华安;;籼型恢复系云恢290稻瘟病抗性遗传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6 王秋实;何光华;;水稻抗稻瘟病资源与野败型骨干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1期
7 秦钢;李杨瑞;陈彩虹;;分子标记聚合育种在作物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8 李杨;王耀雯;王育荣;于洁;;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9 唐江霞;林成豹;黄显波;邓则勤;林美娟;梁水金;;以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为载体转导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9[J];福建农业学报;2013年09期
10 林海;王志刚;鄂志国;庞乾林;;稻文化的再思考(9):古今科技——水稻品种:从农家种到矮秆稻、杂交稻、超级稻[J];中国稻米;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怀年;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二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稻瘟病持续控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3 王忠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4 周江鸿;我国稻瘟病菌新鉴别体系的构建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5 沈圣泉;水稻(Oryza sativa L.)若干重要性状的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及GE互作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二明;水稻稻瘟病病圃建立及抗病育种优选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7 陈志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8 王建飞;两个粳稻地方品种抗瘟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和稻瘟菌DNA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鄢洪海;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1年
10 黄东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稻瘟病抗性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白珍安;水稻抗瘟基因型和病菌无毒基因鉴定及病圃稻瘟菌遗传多样性[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仁善;SSR分子标记辅助聚合陆地棉抗黄萎病QTL[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余丽;水稻Pib启动子中乙烯和茉莉酸响应元件的转基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孙冉;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基因组中渗入的海岛棉(G. barbadense L.)优异纤维遗传组分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何新建;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7 朱献丰;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杨水英;重庆稻瘟病菌的遗传谱系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彭昊;由农杆菌介导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水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10 刘国权;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多态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吉臣,朱立煌,陈英,陆朝福,才宏伟;用双单倍体群体构建水稻的分子连锁图[J];遗传学报;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平,洪立芳,陈刚,毛振武,陈宝红,芦金华;高产优质早熟粳稻京光651的选育[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2 石守设,祁玉良,高桐梅,鲁伟林,李思云;信阳粳稻生产发展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9期
3 吴爱国,黄宝林;江苏省主要优质粳稻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J];中国稻米;2003年06期
4 李小清,杨思根;四个粳稻品种(系)比较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5 戴红燕,郑传刚,黄斗敏,卢福宗;遮光处理对高原粳稻产量和物理品质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黄惠芳;赵洪英;管耀祖;葛常青;;粳稻新品种“中佳粳21”[J];农村百事通;2006年07期
7 陶启波;石继权;朱国美;秦明文;黄福建;;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种植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8 尹海庆;房志勇;王生轩;王越涛;;河南省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作物杂志;2006年04期
9 赵国珍;杨世准;曹永灿;李彀镎;苏振喜;朱振华;邹茜;戴陆园;;云南粳稻和韩国粳稻的遗传差异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3期
10 许红云;许为军;谭学林;;高温对粳稻品种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正虎;;浅析高原粳稻在保山市示范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2 吴镐均;;机插粳稻分蘖影响因子浅析[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赵凌;;粳稻外观品质选择效果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赵凌;李余生;;抗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赵凌;;粳稻外观品质选择效果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赵凌;;粳稻外观品质选择效果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赵凌;李余生;;抗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牛付安;程灿;周继华;曹黎明;倪林娟;袁勤;;上海市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周泽民;林拥军;贺立源;徐才国;张启发;;超表达外源柠檬酸合成酶基因提高水稻粳稻品种合江19对低磷的耐性[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周振玲;王宝祥;樊继伟;卢百关;赵志刚;江玲;秦德荣;万建民;徐大勇;;江淮稻区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月光 程范淦;海南试种4个粳稻新品种成功[N];海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熊燕 李启昌;为老少边穷地区选育粳稻新良种[N];云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熊洪涛;云南粳稻一路辉煌[N];云南科技报;2008年
4 陈勇;抗洪水稻:“大水没顶”两周仍无恙[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鄂晚17”填补湖北国标一级香型粳稻品种空白[N];湖北科技报;2006年
6 记者 洪琦 张瑛;“宁粳43号”优质水稻品种全国获大奖[N];宁夏日报;2009年
7 云稻;云南农业大学杂粳稻繁殖制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11年
8 方圆;盐城直播种稻可选中熟中粳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王艺;苏浙沪皖优质水稻的“摇篮”[N];常州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谭立云;籼改粳:良种良法配套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可伟;高产类型粳稻品种根系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年
2 葛梦婕;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D];扬州大学;2014年
3 孙建军;河南省粳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束爱萍;不同地理来源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沈轶舒;浙江省嘉善县单季粳稻直播合理施肥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郑毅;不同粳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孙阳;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引种湖北的农艺性状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凯;转Bt基因早粳稻环境安全性评价[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陈露;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D];扬州大学;2014年
10 杨文;中国普通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遗传结构及相互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5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35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