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基因组解析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1-30 07:37

  本文关键词: 大豆 研究进展 基因组 农艺性状 克隆 基因功能 出处:《植物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2010年大豆(Glycine max)基因组论文在Nature杂志上正式发表以来,以中国为主的多国科学家已对众多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大豆、农家品种及栽培品种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大豆基因组在进化与驯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利用大豆基因组信息,科学家已成功克隆了调控大豆生育期、生长(结荚)习性、种子形态性状与组分、结瘤与养分利用效率、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抗(耐)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并初步揭示了其相关的作用机理,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精细解析大豆基因组与相关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通过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来培育新品种创造了必要条件。
[Abstract]:Since 2010, when the genome paper of Glycine maxis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scientists from many countries, mainly from China, have studied many wild soybean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ources. The genome resequencing of farm and cultivated varietie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basic rules of soybean genome in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were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information of soybean genome was used. Scientists have successfully cloned and regulated soybean growth, growth (pod) habits, seed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components, nodulation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The functional genes of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such as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tolerance)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revealed and a series of breakthroug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fine analysis of gene regulation network of soybean genome and related traits, and creat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breeding new varieties by molecular (modular) desig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6YFD0100201,No.2016YFD01019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o.XDA0801010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471518)
【分类号】:S565.1
【正文快照】: 夏正俊(2017).大豆基因组解析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研究进展.植物学报52,148 158.大豆(Glycine max)是我国及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之一,种植大豆具有共生固氮的生态效应。大豆富含异黄酮及维生素E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豆制品的加工与食用技术在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2 ;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J];科学通报;2011年07期

3 ;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J];科学观察;2011年01期

4 柳全文;;驯化和育种对大豆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1年06期

5 Paul Christou;孙雷心;;大豆基因工程——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生产[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9期

6 王泽松,高毛健;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剂拌种对大豆生产的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7 王振东;孙仓;王惠;;不同方法从大豆不同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效果的比较[J];大豆科学;2008年01期

8 张乐;金龙国;罗玲;王跃平;董志敏;孙守红;邱丽娟;;大豆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核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国栋;;引入国外大豆基因选育新品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7年02期

10 陈超君,张广芸,何勇强;大豆基因工程根瘤菌32号对大豆农辐11号产量效应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建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解析大豆基因功能[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晓彬;TRV介导的大豆基因瞬时沉默体系建立及其在大豆基因功能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蔡宇鹏;CRISPR/Cas9介导的大豆基因组定点编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郑金亮;基于GPU的大豆基因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5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75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