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通过外源MYB基因的表达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发布时间:2018-02-04 12:21

  本文关键词: Am Rosea1基因 转录组分析 胁迫耐受性 程序化细胞死亡 OsZOU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MYB基因家族是植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转录调控因子,R2R3-MYB基因是MYB基因家族中最大的一个亚家族。R2R3-MYB基因不仅参与植物的发育及代谢过程,同时还在生物胁迫以及非生物胁迫耐性中发挥重要作用。Am ROSEA1属于R2R3-MYB蛋白,是调节金鱼草花色素分布及密度的关键因子。Am Rosea1之前被引入烟草、番茄、矮牵牛以及棉花等多个双子叶物种中,并且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植株花青素或其他次级代谢物的含量。为了研究Am Rosea1异位表达对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将Am Rosea1转入日本晴水稻,检测了转基因水稻中花青素以及类黄酮的含量,并进行了高盐胁迫以及干旱胁迫实验。我们发现,外源Am Rosea1基因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水稻对于高盐胁迫以及干旱胁迫的耐性。我们对野生型水稻以及转基因水稻在正常生长环境以及高盐或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发现一系列和胁迫相关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了外源Am Rosea1的影响。这些受影响的基因涉及胁迫信号转导、激素信号通路、离子平衡以及活性氧的清除。实验结果如下:1、获得过量表达Am Rosea1的转基因水稻植株我们构建了35S启动子启动Am Rosea1过量表达的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水稻栽培品种日本晴中。利用Am Rosea1特定的引物,对抗性苗进行PCR验证,共有24棵PCR阳性植株。半定量实验证明OXR20,OXR21和OXR22三个植株中Am Rosea1的表达量较高。2、测量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的含量为检测Am Rosea1的过量表达对水稻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积累量的影响,我们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了成熟种子、三叶期以及抽穗期叶子中的含量,发现Am Rosea1的过量表达并没有影响转基因水稻植株中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的含量。3、检测转基因植株对于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耐性经干旱胁迫处理之后,OXR20、OXR21和OXR22的存活率分别为78%±5.6%,85%±8.2%和80%±7.1%,均高于WT植株20.8%±1.7%的存活率;高盐胁迫处理之后,OXR20、OXR21和OXR22的存活率分别为70%±5.9%、75%±5.6%和69%±4.3%,WT植株全部死亡。这些结果表明:过量表达Am ROSEA1基因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水稻植株对于干旱和高盐胁迫的耐性。4、转录组分析为了研究转基因株系胁迫耐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将OXR21作为转基因株系的代表。取OXR21和WT在胁迫处理前以及胁迫处理不同时间点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与胁迫响应相关的,在OXR21和WT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如下:与WT相比,在PEG处理的0 h、6 h和24 h,OXR21中分别有64、282和50个干旱胁迫响应基因表达上调,49、240和33个干旱胁迫响应基因表达下调;在盐处理的0 h、1 h和6 h,OXR21中分别有49、197和58个盐胁迫响应基因表达上调,34、266和26个盐胁迫响应基因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的venn分析表明:分别有8个和12个基因在PEG处理的0 h、6 h、24 h三个时间点和盐处理的0 h、1 h、6 h三个时间点的表达都上调;分别有20个基因在PEG处理的6 h、24 h和盐处理的1 h、6 h的表达上调;分别有15和26个基因在PEG处理的24 h和盐处理的6 h的表达上调。对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表明,在“生物学过程”这一类别里,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到6个GO term里,其中有4个是相同,它们是“对内源性刺激响应”“对非生物刺激响应”“对胁迫响应”和“对刺激响应”。KEGG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还是在盐胁迫条件下,与WT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中的茉莉酸信号通路均被促进,而乙烯信号通路均被抑制。差异表达的基因里包含有钾离子高亲和运输蛋白、果糖基转移酶等与渗透保护相关的蛋白的编码基因,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与氧化胁迫相关的蛋白的编码基因。另外,RD22、热激蛋白、LEA蛋白和RAB16A,这些胁迫响应蛋白;转录因子DREB1F、MYB48和NAC134;信号转导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IPK14、CIPK15的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WT和转基因植株之间也表现出差异。另外,还有一些不知功能的基因的表达被改变。总之,Am ROSEA1在水稻中过量表达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水平,使得转基因水稻植株获得了较WT高的盐胁迫耐性和干旱胁迫耐性。被子植物的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为胚胎的发育提供一些信号。胚乳在种子发育的早期,为胚胎提供营养;在有永久胚乳的种子中,胚乳还为萌发时的幼苗提供营养。谷类种子的胚乳不仅是地球上人类和牲畜最重要的粮食资源,同时能为加工商品和生物燃料提供原材料。因此,研究胚乳的发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发育过程经历:合胞体期,细胞化,内层淀粉胚乳和外层糊粉层胚乳的分化以及细胞的程序化死亡。目前,对于胚乳早期发育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对于胚乳细胞死亡过程的研究仍十分有限。At ZOU基因编码的b HLH转录因子是调节拟南芥胚乳程序化细胞死亡的重要因子。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和单子叶模式植物的水稻,其种子中保留有永久性的淀粉胚乳。为研究水稻中ZOU同源基因在水稻胚乳发育以及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更好地认识水稻胚乳降解的调控机制,我们克隆了水稻中ZOU的同源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分析,功能互补试验,构建了GUS报告载体、正义表达载体、反义表达载体并转化水稻。实验结果表明:1、水稻ZOU基因的进化与表达分析通过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我们发现水稻中存在两个ZOU同源基因:LOC_Os04g35010(Os ZOU-1)和LOC_Os02g34320(Os ZOU-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它们在营养生长期水稻的根、茎、叶、拔节孕穗期的小花、花后2天、5天、7天以及9天的种子中的表达水平。发现Os ZOU-1在营养器官以及受精前的种子中表达量极低,在DAP2的种子中轻微表达,DAP5时表达量很高,之后降低。Os ZOU-2主要在茎和叶中表达,在种子中表达量极低。2、Os ZOU-1基因互补拟南芥zou-4突变体表型转化At ZOUpromoter::Os ZOU-1的拟南芥zou-4突变体的表型得到部分回复;转化At ZOUpromoter::Os ZOU-2未能改变zou-4突变体的表型。3、通过GUS染色检测Os ZOU-1在种子中的表达模式用报告载体Os ZOU-1promoter::GUS转化水稻,我们发现,在受精后3天的种子上没有GUS信号;受精后5天的种子整个胚乳区都有GUS信号;之后GUS信号的范围逐渐缩小至种子的背部区域。4、Os ZOU-1组成性表达水稻植株的表型用组成性过量表达的载体Ubipromoter::Os ZOU-1转化水稻,转化株系表现出与At ZOU组成性过表的拟南芥株系(zou-1D)相似的表型:植株矮小,叶片窄且沿叶边缘向上卷曲,育性降低。另外我们还发现:组成性过表株系的颖壳细胞变小导致颖壳变窄进而导致种子窄;淀粉胚乳积累不充分,不能完全充满整个果皮。5、Os ZOU-1表达沉默的水稻植株的表型用反义载体ZOUpromoter::Os ZOU-1anti-sense转化水稻植株,转基因种子未能正常进行PCD,胚胎同胚乳粘连在一起;沉默株系种子的生长停滞在大约受精后第8天;淀粉积累明显较WT少。上述结果证明:Os ZOU-1在水稻胚乳发育中起到了调控水稻胚乳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Os ZOU-1过量表达以及Os ZOU-1表达沉默的种子中,淀粉积累均不足,我们推测胚乳程序性细胞死亡影响淀粉的积累。本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首次将Am Rosea1基因导入到水稻(Oryza sativa L.)中。异位表达的Am ROSEA1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不同基因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水稻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耐受,这为利用该基因提高其他水稻品种的非生物胁迫耐受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本研究首次报道了Os ZOU基因在调控水稻胚乳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功能,以及PCD异常的水稻种子中淀粉胚乳的积累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水稻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节机制以及营养物质代谢同结构发育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3.2;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守仁;;“中国水稻栽培学”[J];科学通报;1962年06期

2 本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水稻第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3 郭灿,谢锦云;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4 向平安,黄璜,燕惠民,周燕,郑华,黄兴国;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5 王育光;姜丽霞;石剑;杜春英;;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气象;2006年01期

6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7 吴自明;张欣;万建民;;水稻黄绿叶基因的克隆及应用[J];生命科学;2007年06期

8 翟世华;隋英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的净化与改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9 李洪庆;;浅谈水稻栽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10 纪高杰;;根据气象对我省水稻生产区划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2 王芳;白鸣祺;高永刚;;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韩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及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吴慧平;陈良宏;鲍周明;杨传广;;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抗性比较[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研究[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熊玉唐;;贵州省水稻大面积超高栽培的实践与经验[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衍波;水稻协会:引领农民增收[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记者 陈翩翩 实习生 殷楚;我市水稻种植新标准通过审查[N];珠海特区报;2011年

3 记者 陈江 通讯员 关妮纳;广西首创“双超”水稻栽培新模式获院士盛赞[N];广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李斌;我国掀开水稻高产“分子奥秘”一角[N];人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 夏明 通讯员 衣淑娟;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将有重大改变[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6 侯昭纯 记者  沈才;创出我省水稻大面积高产新纪录[N];黑龙江日报;2006年

7 马和亮 洪琦;崔永庆算宁夏水稻大账[N];宁夏日报;2006年

8 严颢;水稻精确栽培理论研讨会召开[N];新华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汤涛邋记者 徐敏;太湖流域水稻栽培始于7700年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刘丹;77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会烧荒筑坝种水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乐;水稻灌区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减轻农业面源水污染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海泽;东北不同年代产量和品质与籼粳血缘的关系[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灻李超;水稻耐冷基因COR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杨彩玲;免耕水稻的氮素利用特性及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D];广西大学;2014年

5 张梦;独脚金内酯介导的水稻和烟草化感与种间竞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6 李建辉;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7 郭明亮;中国水稻氮过量对农药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谭俊杰;水稻CONSTANS-like基因OsCOL10作用于光周期开花途径的分子遗传与生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9 陈宇眺;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琛;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俊丽;免耕和高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磷流失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志华;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养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书捷;膜下滴灌水稻苗期缺铁黄化原因及调控[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罗常钛;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忠秋;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柳絮;转Bt基因(cry2A*和cry1C*)抗虫粳稻的培育[D];山东大学;2015年

7 陈冠州;水稻品系泰航68太空诱变突变体T2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D];广西大学;2015年

8 潘达龙;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9 唐国荣;机插秧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李扬;基于标记辅助选择(MAS)改良粒长的水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0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90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a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