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线粒体基因COI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白纹伊蚊 地理隔离 瓶颈效应 蚊媒病 出处:《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bp用于后续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白纹伊蚊的COI序列聚成一支,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60条COI序列分属于19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0%;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绝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P0.05);H1和H6形成了2个辐射中心,是较为原始的单倍型。结论我国的白纹伊蚊种群正处于扩张的趋势,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分化。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nd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control of Aedes albopictus and mosquito vector disease. The mitochondrial gene COI fragment was obtained by sequencing, and some sequences wer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 the results of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he COI sequences of Aedes albopictus were clustered into one branch,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genetic difference. 60 COI sequences belong to 19 haplotypes, 4 of which are shared haplotypes. Haplotype diversity (Hd) was 0.737, nucleotide diversity (蟺) was 0.20; The popula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in Haina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ted from mos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P0.05).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in China is in the trend of expansion, and the popula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in Hainan is obviously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作者单位】: 泰山医学院新发传染病溯源及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81401693&8157202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510439010)联合资助~~
【分类号】:R384.1
【正文快照】: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又称“亚洲虎蚊”,ddH2O,21μL。PCR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隶属于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是中国常见蚊种之一。5min;95℃变性30s,45℃复性50s,72℃延伸60s,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热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等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丕玉,董利民;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的储存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01期
2 孙传红,江洪涛,李怀菊,程鹏,王怀位;白纹伊蚊卵储存方法探讨[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4期
3 景晓;李兆凰;霍新北;张世水;宫学诗;;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生态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3期
4 Usavadee Thavara;郑剑宁;杨定波;裘炯良;;引诱物和产卵载体对白纹伊蚊产卵效果评价[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5期
5 李国太;傅鸿;郭玉红;贾玉新;赵光军;;甘肃省嘉陵江流域首次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6 王乾章;福州地区白纹伊蚊一年生态观察研究[J];昆虫学报;1962年04期
7 孙正;南阳地区白纹伊蚊生态学的调查[J];昆虫学报;1979年02期
8 崔可伦;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自育性[J];昆虫学报;1982年03期
9 高巨真,曾昭玉,薛景珉,黄平益,赵俊萍,曹念厚;白纹伊蚊寿命的研究:实验室内雌蚊的存活[J];昆虫学报;1984年02期
10 陈汉彬;赵红;高根宝;王绍辉;;贵州赤水竹林区的蚊相及白纹伊蚊的分布与人居关系调查[J];贵州科学;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芳;付永锋;程训佳;;白纹伊蚊唾液变应原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2 谢超;赵彤言;杨发青;董言德;陆宝麟;;登革2型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宏美;白纹伊蚊嗅觉受体的克隆、鉴定和功能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恒端;南京市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方站;白纹伊蚊唾液腺C-型凝集素2的原核表达与组织表达特性[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杨舒然;中国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3 徐荣;宁波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和孳生地分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李玉伟;滞育及冷驯化对白纹伊蚊卵耐寒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5 刘倩颖;江苏省不同口岸白纹伊蚊遗传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恩炯;白纹伊蚊及其天敌褐尾库蚊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董芳;白纹伊蚊唾液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的克隆、表达与鉴定[D];复旦大学;2011年
8 侯庆;共生菌Wolbachia与宿主白纹伊蚊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秋菊;白纹伊蚊丝氨酸抗凝血AL-174、AL-71基因的克隆及AL-71基因的原核表达[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1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9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