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及少见致病基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4 23:51

  本文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改良扩大Morrow术 心肌逆重构 NT-proBNP 肥厚型心肌病 少见致病基因 FLNC MYL2 豹斑综合征 PTPN11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外科手术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金标准,然而国内尚缺乏本方面的大样本研究。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外科手术治疗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早中期结果以及亚临床变化。方法:本部分首先研究了 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团队实施的277例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病例,随访了患者的早中期结果。然后又用NT-proBNP评价了182名患者术后的亚临床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患者中位年龄47岁[四分位:35-54岁],其中男性168名(60.65%)。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四分位:7-24个月]。共有127(45.85%)名患者同期接受了伴行手术,两名患者死于围术期。左室流出道压差从术前78[四分位:61-100]mmHg降至术后的11[四分位:8-15]mmHg(p0.001)。在228名有详细解剖记录的患者中,超过80%的患者存在左室内解剖畸形。总体患者一年生存率为99.28%(95%置信区间97.15-99.82),5年生存率为96.98%(95%置信区间92.56-98.79)。存活的272名患者中,268人在最近随访中处于心功能NYHA分级Ⅰ到Ⅱ级。进行NT-proBNP评价的患者中位年龄46.2[四分位:36.5-53.1]岁,男性106名(58.2%)。NT-proBNP由术前 1732.4[四分位:819-3296.5]pg/ml 降至 816.5[四分位:400.3-1661.8]pg/ml((p0.001)。术前 NT-proBNP 和性别(p0.001)、最大室间隔厚度(p0.001)、静息压差(p=0.006)相关。术后NT-proBNP下降程度和年龄(p0.001)、基线NT-proBNP值(p0.001)、术后时间(p=0.020)以及升主动脉径变化(p=0.019)相关。NT-proBNP在术后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安全有效,术后近中期效果令人满意。手术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心肌逆重构,这种逆重构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背景: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检测中,常遇到MYBPC3及MYH7以外的不明意义突变。这些突变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分布较少,临床意义较难以确定。方法:我们通过临床随访研究了 FLNC基因突变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通过家系分析研究了 MYL2R58Q的致病能力;用人心肌样本验证了使用转基因小鼠研究豹斑综合征的可靠性。结果:我们发现7.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携带FLNC突变,与健康对照人群类似(4.2%,p = 0.101)。携带和不携带FLN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线表型无差别。平均4.7 ± 3.2的随访调查发现,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FLNC既不增加全因死亡风险(HR 0.746,95%CI 0.222-2.295,p = 0.575),也不增加心源性死亡风险(HR 0.615,95%CI0.153-1.947,p = 0.354)。同时,心衰风险(HR0.757,95%CI0.318-1.642,p = 0.447)及心脏骤停风险(HR0.721,95%CI0.128-3.667,p = 0.660)也无差别。然后,我们对三名携带MYL2R58Q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家系分析。在最大的家系中,该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出现完全共分离,而在两外两个小家系中则表现出不完整共分离。我们检测了两例携带PTPN11基因Y279C和T468M突变的豹斑综合征患者心肌样本,发现并没有像动物模型中出现mTOR活性增强。相反,下游S6磷酸化水平和肌小节突变患者一样出现了显著下降。结论:无论是随访调查还是家系分析,我们都发现了少见突变致病率较低或者外显不全的现象,基于模型动物的功能学研究也与真实世界出现一定偏差。在肥厚型心肌病少见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环境影响以及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Abstract]:Background : 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large sample research in this are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dian age of patients in surgery is 46 . 28 % (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97.15 - 99.82 ) , and the 5 - year survival rate is 96 . 98 % (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97.15 - 99.82 ) . The average patient ' s survival rate is 99.28 % (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97.15 - 99.82 ) .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baseline phenotyp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carrying and without FLNC mutation . The mean 4.7 卤 3.2 follow - up survey found that FLNC did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all - cause mortality ( HR 0.746 , 95 % CI 0.222 - 2.295 , p = 0.575 )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ardiac death ( HR 0.615 , 95 % CI 0.153 - 1.947 , p = 0.354 ) . At the same time ,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 HR0.757 , 95 % CI 0.318 - 1.642 , p = 0.447 ) and cardiac arrest risk ( HR0.721 , 95 % CI 0.128 - 3.667 , p = 0.660 ) have no differenc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黎;高海拔地区38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2 王彬尧,王长谦,郑道声;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新医学;2000年07期

3 陆健;肥厚型心肌病2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边冀;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心脏杂志;2000年04期

5 孙明霞;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0年01期

6 郭秋杰;肥厚型心肌病13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16期

7 王可,李朝辉,来艳丽;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9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1年01期

8 李东煜,苏怡茜;肥厚型心肌病一家三代5例报告[J];农垦医学;2001年03期

9 高颖波;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年03期

10 陈礼平 ,王春明 ,韦铁民;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玲;许迪;陆凤翔;姚静;雍永宏;庄燕;;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评价[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如海;袁瑞;赵平;;多普勒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预后的评价[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惠汝太;;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分子遗传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赵敏;许亮;王蓓;刘小明;谷莹;翁轶南;;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舒张运动的评价[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亚欣;唐闽;田涛;方丕华;徐亮;宋雷;惠汝太;周宪梁;;6例合并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马翔;刘米莉;马依彤;;229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陈海燕;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葛均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海燕;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舒先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耿猛;杨俊华;;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云英;;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美闻;美发现早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王妍 整理 卢晓娣;肥厚型心肌病新突变被捕获[N];健康报;2009年

3 匡远深;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已不是罕见心脏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许锦东;肥厚型心肌病应针对并发症实施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通讯员 匡远深;肥厚型心肌病为成年人猝死要因[N];光明日报;2005年

6 副主任医师 容小翔;心肌病 分型治[N];大众卫生报;2001年

7 陈金伟;怎样对付原发性心肌病[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施施;携带m.2336T>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致病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魏嵬;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停搏液的临床选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孙宝晶;Selvester QRS心电图评分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及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4 翟姗姗;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与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郭曦滢;特殊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和基因突变特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崔颢;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及少见致病基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7 李敏;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及候选基因突变筛查[D];复旦大学;2009年

8 安丰双;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及左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9 宋雷;中国肥厚型心肌病部分基因突变谱分析及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李靖;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锡利;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郭晓琳;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斌;心脏磁共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施鑫;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李丹;携带肥厚型心肌病相关m.2336T>C突变的转线粒体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汪琰;植入式除颤器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结果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单正宜;TGF-β异构体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5年

8 戚晓琳;S100A4蛋白和P53蛋白在肥厚型心肌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岛大学;2016年

9 付义;肥厚型心肌病和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田现伟;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右室纵轴收缩功能的改变[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11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511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4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