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4年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于燕波
【摘要】:转基因生物良种培育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与应用,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一项重要尝试。但是,由于转基因生物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需要加强和认真研究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风险与管理措施,为此研发出快速方便和环境友好的转基因安全检测技术,对于推广应用和强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已有成功的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水稻优良品种。本研究选用了来源于法国、美国、荷兰的TP309、中作321和日本晴三个品种六种转基因类型的47个转基因水稻材料,分别于2009年、201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种植,在水稻抽穗期检测叶片,并检测成熟的种子,获得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叶片光谱530份,单粒种子样本光谱1500份,多种子样本光谱80份),对光谱数据进行了因子化法和定性偏最小二乘法的多品种、多转基因类型的转基因鉴定和基于(目标)主成分及Fisher准则的有监督模式的二重降维投影相似性分析。另外,论文还选用来源于不同棉花产区(包括陆地棉和海岛棉)棉花材料的棉籽145个,建立了棉籽含油量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对棉籽含油量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高油棉籽筛选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DPLS方法建立了中作321、TP309和日本晴的水稻叶片、多种子样本、单粒种子样本近红外光谱品质预测模型,模型的平均识别正确率为86.51%、97.1%和91.55%,结果表明基于DPLS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实现水稻品质的叶片鉴别、多种子样本鉴别和单粒种子鉴别。 (2)采用DPLS方法建立了中作321、TP309和日本晴的水稻叶片和种子近红外光谱转基因识别模型。在单粒种子转基因识别中,中作321和日本晴转基因识别模型的识别正确率均达到100%,TP309的转基因识别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3.4%,由此可见近红外光谱可实现水稻单粒种子样本的转基因识别。 (3)对相同转基因事件的同种水稻单粒种子光谱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发现转δ-OAT基因、P5CS基因的中作321与亲本对照差异明显,根据已有研究报道推测转δ-OAT基因、转P5CS基因的样本与亲本对照比较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部分农艺性状有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使得通过近红外技术识别转基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相同转基因不同插入位点的同种水稻种子进行转基因鉴别,发现插入不同位点TPS1基因的中作321基因表达性状差异不明显。 (4)运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研究快速预测水稻种子蛋白质和千粒重的方法,运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研究快速、准确预测棉籽含油量的方法。所建棉籽含油量预测模型:分析谱区为8848.2cm-1~5442.4cm-1,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散射校正。模型采用内部交叉验证,建模集相关系数(r)为0.96,校正标准差(RMSECV)为1.13。对所建棉籽含油量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棉籽含油量预测模型检验集相关系数r高达0.98,预测相对误差小于5%。 (5)运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实现高油棉籽的无损筛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PPF PCA方法建立了高油棉籽筛选的投影模型,实现有监督模式的二重降维,达到直观反映不同含油量的样品相似关系高低的目的,为高油棉籽的无损筛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511;S5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鹏;李军会;于燕波;田瑞华;严勇潮;迟玉民;刘莹;张录达;陈斌;;六味地黄丸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12期
2 郑咏梅,王芳荣,张军,陈星旦,申铉国;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小麦粉蛋白质含量[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齐永青,肖凯,李雁鸣;作物在渗透胁迫下脯氨酸积累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4 吉海彦,严衍禄;在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实验样机上用偏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大麦成分[J];分析化学;1998年05期
5 张录达,沈晓南,赵龙莲,李军会,张建平,谢雯燕,束茹欣;近红外光谱主成分-所有可能回归法定量分析烤烟、小麦样品中的组分含量[J];分析化学;2000年06期
6 李大群;王文真;张玉良;;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大豆和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J];分析仪器;1989年04期
7 景茂,严衍禄,刘广田;付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小麦单籽粒中蛋白质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1年03期
8 李宁,闵顺耕,覃方丽,张明祥,叶升锋;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性测定黄豆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1期
9 崔志立,谢锦春,王南,潘玲玲,宋同明,张晔晖,徐晓洁;近红外单籽粒玉米油分无损测定仪器研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1期
10 吴建国;石春海;张海珍;;构建整粒油菜籽脂肪酸成分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模型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立军;尤瑜生;冯典英;毛如增;王永连;;近红外光谱法测定ABS/PC材料的共混比[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10期
2 李冬梅;田纪春;翟红梅;张永祥;;小麦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3 刘波;张丽娟;苗保河;李向东;董庆裕;王凤娟;李凤兰;汪胜军;余松烈;刘立峰;;近红外光谱法与国标法测定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4 刘爱峰;郭军庭;程敦公;李豪圣;宋健民;刘建军;;小麦品质快速检测体系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5 朱文秀;赵继献;张品;张宁洁;;近红外光谱分析与化学方法检测油菜种子品质参数的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6 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炎;张平治;;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7 杨联松,白一松,许传万,胡兴明,王伍梅;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8 吴连连;宋藜;邱雷明;;谷物硬度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9 梁高峰;贾宏汝;谷运红;秦广雍;王卫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10 彭涛;高燕;成东梅;赵伟峰;司清林;于金林;;面包小麦育种早代品质鉴定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芳;周舟;;渗透胁迫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吴静珠;刘翠玲;孙晓容;;支持向量机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代芬;黄冠勇;洪添胜;;基于光谱技术的砂糖橘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洁;李小昱;王为;李培武;肖武;张军;周竹;;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板栗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田潇瑜;彭彦昆;马世榜;徐杨;牛力钊;;利用VIS/NIR反射光谱预测并评价牛肉嫩度[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田海清;王春光;吴桂芳;李建康;陈浩;;马铃薯品质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检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兴藩;杨增玲;黄光群;刘贤;韩鲁佳;;遗传算法在DDGS蛋白含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永胜;谷峰;;CCD近红外图像特征研究[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段民孝;王元东;郭景伦;邢锦丰;滕海涛;赵久然;;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玉米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段民孝;范弘伟;王元东;赵久然;郭景伦;邢锦丰;王继东;;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进行品质育种的探讨[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莲;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颜辉;植物油的亚油酸、亚麻酸红外光谱融合和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尹浩;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黄富荣;人体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光谱无试剂分析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吴春勇;富锌水稻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郭俊先;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棉花杂质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邵咏妮;水稻生长生理特征信息快速无损获取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徐惠荣;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水果糖度检测模型优化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国林;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展慧;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晁园;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品质相关性状QTL[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红;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晓东;基于红外吸收型CO_2浓度分析仪设计[D];郑州大学;2010年
6 黄雅琴;双胚苗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宁;PA66/RCT/rPET/滑石粉复合材料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李响;油品调和优化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辉;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Ⅰ)测定鸭饲料代谢能值的精度、变异因素及可加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骆林平;沼液浓缩液与化肥配施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法水,李燮和;自然干旱胁迫下小麦品种游离脯氨酸累积与抗旱性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4期
2 孙道杰,王辉,闵东红,李学军,冯毅,张玲利;小麦品种抗旱性筛选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3 段民孝,邢锦丰,郭景伦,王元东,赵久然;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4 柴丽娜,齐小明;几种冬小麦幼苗转化酶活性与抗旱性关系的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孙学刚;靖林林;蔡宇;赵益业;;六味地黄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iNOS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7期
6 万定荣;江燕;陈科力;;近红外光谱用于卷柏属药用植物种下类型鉴别及种间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1期
7 梁艳春,聂义勇;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燕,李聪,苏加楷,黄文惠,吕德杨,赵广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的基因转化[J];草地学报;1996年02期
9 王秋菊;李明贤;迟力勇;赵宏亮;姜辉;;控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10 高爱丽;赵秀梅;秦鑫;;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与抗旱性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祺;;教授详解: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毋庸置疑[J];北京农业;2010年11期
2 ;美培育出抗多种恶劣环境的转基因水稻[J];宁波农业科技;2004年04期
3 杨庆文;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年03期
4 巫奕龙;;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取得新成果[J];农药市场信息;2003年18期
5 朴红梅,金成海,王景余,刘宪虎,方秀琴;转基因水稻研究及其生物安全性问题[J];吉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黄季焜;胡瑞法;;转基因水稻对生产力和稻农的健康影响[J];科学观察;2007年06期
7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条件难言成熟[J];种子世界;2009年10期
8 孙爽;;外源基因漂向何处[J];新知客;2009年03期
9 陈泽伟;;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慎行[J];瞭望;2009年49期
10 博士;;转基因水稻:谁与谁的博弈?[J];黄金时代;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新梧;;转基因水稻与环境安全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4: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安全[C];2010年
2 李海青;柳絮;姚方印;刘炜;;抗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亚玉;李辉;阳菁;李阳生;;OsRab7转基因水稻及其耐盐性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李海青;柳絮;刘炜;;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赵志鹏;于恒秀;王玲;刘巧泉;顾铭洪;;抗病虫抗除草剂多价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及其田间试验[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易成新;倪大虎;吴家道;杨剑波;;转Xa21基因大米对大、小鼠的毒性评价试验[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彭于发;;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崔海瑞;沈希宏;吴殿星;沈圣泉;舒庆尧;;水稻抗虫矮秆突变体与亲本的稻米理化特性及主要营养成分比较[A];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聪;张启军;刘少奎;赖东;漆庆明;吕川根;;sbk和sck双价抗虫转基因水稻的育成和鉴定[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家道;杨剑波;许传万;李莉;向太和;倪大虎;汪秀峰;贾士荣;唐益雄;张士平;;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稻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涛;[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童岱;[N];北京科技报;2009年
3 文雅;[N];农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关媛媛;[N];重庆日报;2009年
5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范敬群;[N];科技日报;2010年
6 刘志伟 范敬群;[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辛闻;[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瑜;[N];科技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瑞哲;[N];解放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张小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燕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周琳;转基因水稻、大豆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卢燎勋;抗纹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明宏;耐二种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邵朝纲;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新城疫病毒检测新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周文鳞;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王彦章;1.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同源序列的分析 2.Medicago truncatula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杜红方;转基因水稻作为肉仔鸡日粮原料的安全性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苏军;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转化籼型杂交稻亲本及育种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10 梁本国;转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水稻抗纹枯病和烂秧病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紫萱;转基因水稻转育杂交稻亲本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杨振泉;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D];扬州大学;2004年
3 白洁;含有pWaxy::Gt1构建转基因水稻的表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亚洲;转DREB1A基因水稻耐盐抗旱性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兴稳;反义Waxy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表达及其对稻米品质与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2年
6 秦崇涛;转基因水稻中Bt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检测[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7 渠开山;富阳地区稻田杂草及抗除草剂水稻99-1bar基因漂移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张欣;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的水稻对土壤指示动物的生态学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郭艳芹;我国转基因科研投资的经济效益评估[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10 仇明;结实期水分胁迫对C_4转基因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5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