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06:00

  本文选题:黑色素瘤 切入点:基因治疗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恶性肿瘤是21世纪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因治疗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自杀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继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后一种治疗肿瘤最具希望和挑战的措施。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示踪蛋白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基因载体,获得重组活病毒并感染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在确定黄酮类中药活性成分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细胞缝隙连接功能(GJIC)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中药活性成分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组成联合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作用,通过本研究探讨将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的中西医结合基因治疗肿瘤方案的可行性。一、方法(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l-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1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设计引物,提取HEK293细胞总RNA, PCR反应扩增tk基因后,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对tk基因PCR扩增产物及CD511B质粒分别进行双酶切,T4 DNA连接酶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a,提取质粒。重组质粒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将构建含有HSV1-tk、GFP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命名为pLV-tk/GFP。2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用该重组质粒pLV-tk/GFP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HEK293T,获得重组活病毒并感染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的表达,GCV杀伤实验验证tk-GFP基因的活性。将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命名为A375-tk/GFP.(二)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作用1 MTT法检测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生长曲线。2 MTT法检测0~10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对A375细胞生长的影响,以确定用于研究的药物浓度。3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荧光示踪法分析缝隙连接通讯(GJIC)功能变化。用预标记双染料传输流式细胞术检测0~20μmol/L木犀草素、0-10μmol/L芹菜素及0~20μmol/L槲皮素对A375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并用荧光显微镜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检测并计算单绿色荧光细胞数量与荧光双阴性细胞数量的比值,作为评价GJIC功能的指标;比值越大表示细胞间形成GJIC功能越强。4 Western Blot检测0~2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Cx26表达的影响,对图像进行扫描分析。(三)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1 MTT法检测0、2、5μmol/L GCV对0、20%、40%、60%、80%、100% A375-tk/GFP(tk+)细胞混合A375(tk-)细胞作用72h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联合作用GCV浓度和tk+细胞的混合比例。2 MTT法检测杀伤效应。将tk+细胞按20%比例混合tk-细胞接种到96孔板。混合细胞分为空白组、GCV组、木犀草素组、芹菜素组、槲皮素组、木犀草素联合GCV组、芹菜素联合GCV组和槲皮素联合GCV组。培养24h后根据分组给药,72h后以MTT检测各组杀伤效应。3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PI单染分析细胞凋亡。将tk+细胞按20%比例混合tk-细胞接种到12孔板。混合细胞分为空白组、GCV组、木犀草素组、芹菜素组、槲皮素组、木犀草素联合GCV组、芹菜素联合GCV组和槲皮素联合GCV组。培养24h后根据分组给药,72h后以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情况,并用荧光显微镜拍照记录实验结果。二、结果(一)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l-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1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HSV1-tk/GCV系统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pLV-tk/GFP分子量约为10.0kb,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显示,证明目的基因tk已经成功连接到载体正确位置,测序结果与原始载体序列比对,相应序列100%完全一致,证明携带目的基因HSV1-tk的质粒pLV-tk/GFP构建成功。2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 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pLV-tk/GFP感染A375细胞用0 .5μg/mL嘌呤霉素维持筛选浓度2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荧光增强,最终获得重组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的稳定表达细胞株,命名为A375-tk/GFP。采用MTT法检测GCV对A375细胞、A375-tk/GFP细胞进行杀伤试验,GCV作用72h的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GCV对A375-tk/GFP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对未感染重组慢病毒的对照组A375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包装后产生上清液含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后筛选的阳性抗性克隆细胞A375-tk/GFP能正常表达tk/GFP基因,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二)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作用1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对A375细胞生长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效应,6.25~10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细胞杀伤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主要探讨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通过GJIC或细胞凋亡机制增强对A375-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旁观者效应,故选用2.5~20μmol/L木犀草素、芹菜素及5~40μmol/L槲皮素进行后续试验。2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缝隙连接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可以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的Cx43和Cx26表达水平,促进缝隙连接通讯的功能从而起到与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协同增效作用,旁观者效应也可能是通过GJIC机制发生的。(三)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1 MTT法检测2、5μmol/LGCV对20%~100% A375-tk/GFP细胞混合比例作用72h后,对显著的杀伤作用,为了观察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治疗系统,通过缝隙连接机制或细胞凋亡机制增强对A375-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旁观者效应,故选用5μmol/L GCV和20% A375-tk/GFP细胞混合比例进行后续实验验。2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比相应浓度单药组和单纯tk/GCV组高(P0.05),说明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联合tk/GCV系统能显著提高tk+和tk-混合细胞对GCV的敏感性。5、10μmol/L木犀草素联合tk/GCV组,5、10、20μmol/L芹菜素联合tk/GCV组,10、20μmol/L槲皮素联合tk/GCV组,Q值均≥1.15,说明5、10μmol/L木犀草素、5、10、20μmol/L芹菜素及10、20μmol/L槲皮素具有协同性增强tk/GCV系统杀伤效应的作用。3 PI单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各中药活性成分联合tk/GCV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单纯中药活性成分组,PI单染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凋亡率的趋势与MTT结果一致,实验证明,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A375-tk/GFP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具有增效作用。三、结论及展望上述实验结果表明:①我们已成功构建了绿色荧光示踪蛋白慢病毒介导的HSV-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②中药活性成分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可以通过提高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③将中药活性成分和自杀基因疗法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对人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对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实验研究,表明自杀基因疗法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促进缝隙连接机制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够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效果。初步证明了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活性成分的中西医结合基因治疗肿瘤方案具有可行性。将中药方药活性成分与肿瘤自杀基因治疗联合,体外实验对自杀基因治疗系统旁杀伤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方药活性成分能协同增强肿瘤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效果,其可能机制与中药方药活性成分通过促进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即缝隙连接机制)发挥作用。进一步可以将其他的中药方药活性成分或旁杀伤效应的其他增效机制,以及体内实验研究做为我们今后研究工作方向的重点。目前肿瘤自杀基因治疗尚未成熟,但通过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联合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的研究、建立及优化工作将大有可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0.5;R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丽明,林世杰,王忠明;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杂志;2004年05期

2 任涛;李枚娟;颜江华;;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12期

3 赵军,冯跃,孟荣贵;与放疗联合的自杀基因治疗的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2年05期

4 杨文宇,黄宗海;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载体效率及基因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1期

5 陈平;孙振华;;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的现状与展望[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年07期

6 曹安强;戴天阳;;自杀基因治疗肺癌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8年03期

7 郭善禹;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8年04期

8 宋艳斌;自杀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9年05期

9 陈道桢;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1期

10 李王景,沈忠英;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兰英;屈二军;;自杀基因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朱惠明;姜岭梅;黄勋;;原发性肝癌的自杀基因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杜标炎;王慧峰;谭宇蕙;吴映雅;张立群;李杰芬;罗惠;易华;;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病理学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暨生;木犀草素、芹菜素及槲皮素对黑色素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沈历宗;胞嘧啶脱氨酶自杀基因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3 谭万龙;胞嘧啶脱氨酶和胸苷激酶融合双自杀基因治疗膀胱癌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刘菁;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的调控及其诱导肿瘤靶向自杀基因治疗[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王刚;microRNA-122调控的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6 詹杨;靶向性腺病毒介导的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应用和甲基硒醇前药与MDV3100在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中联合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易华;从缝隙连接探讨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的增效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玢;薯蓣皂苷通过GJ机制发挥对B16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陈卫国;全反式维甲酸增强前列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旁观者效应及其与连接蛋白43的关系[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慧峰;六味地黄丸对实验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增效作用的病理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张英元;CEA启动子驱动的HSV-TK/CD双自杀基因治疗人肺癌细胞的动物实验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3 喻备;婴儿双歧杆菌介导HSV-TK/GCV治疗大鼠膀胱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爱娟;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肝癌自杀基因治疗旁杀伤的增效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杨文宇;腺病毒介导双自杀基因选择性杀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78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578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