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铝引起裸耐药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K12及其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耐药基因 切入点:纳米氧化铝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纳米材料的污染和耐药基因的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当纳米材料和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相遇,它们会如何相互作用?纳米材料是否能够协助死亡菌体释放的耐药基因进入活的菌体细胞从而引起耐药基因的扩散?本项目采用抗性筛选法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浓度氧化物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入不同菌株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物颗粒,特别是纳米氧化铝(nano-Al2O3)能够促进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与大肠杆菌K12相比,大肠杆菌HB101是一种易于耐药基因转化的菌株,能够摄入更多的耐药质粒,所以我们推断转化是纳米颗粒促进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之一。同时,这种促转移作用与耐药质粒和纳米颗粒的结合有关,所以纳米颗粒可能载带耐药质粒进入菌体细胞,然后缓慢释放。本文证明纳米氧化铝能够显著促进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转化,包括进入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需修饰),而尺寸大的氧化铝颗粒无此作用。在适宜条件下菌体细胞与纳米氧化铝相互作用,每100 ng耐药质粒能够获得7.4×106个大肠杆菌转化子,或者2.9×105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转化子。纳米颗粒的浓度、质粒浓度、菌体细胞数目、材料与菌体细胞的作用时间、涡旋混匀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转化效率。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现象背后的机制。通过原位杂交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可损伤细菌细胞膜,致其产生孔洞,耐药基因可通过孔洞进入细胞。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实验、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表明内源性活性氧自由基可能损伤细胞膜,SOS(Save Our Ship,SOS)应答促进了耐药基因的转化。抗生素的滥用使环境中耐药基因和耐药菌大规模爆发,带来了人和动物的公共健康问题。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主要河流中不仅能检测到天然的耐药基因,也发现了人工合成的耐药基因。研究表明:在水中纳米颗粒能够显著促进质粒RP4、RK2、p CF10介导的耐药基因接合转移。本研究证实纳米颗粒通过结合和致密压缩耐药基因从而保护其抵抗核酸酶Hind III、Hinc II、Sal I、Sty I、Nco I、Nde I和DNase I的降解,并作为载体参与耐药基因的转移。这种结合与纳米颗粒的浓度、两者作用时间、离子种类和浓度有关。基于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我们推测纳米氧化铝帮助耐药基因抗酶解的机制为:纳米颗粒导致的致密压缩改变了耐药基因分子的结构。在紧密结合在一起抗酶解的同时,氧化铝纳米颗粒能够载带耐药质粒进入菌体细胞。本研究首次发现纳米氧化铝颗粒的这种载带功能,我们称之为转导。基因芯片转录组分析和实时定量PCR探讨了其分子机制。在合适条件下菌体细胞与nano-Al2O3-p BR322复合物相互作用,每100 ng耐药质粒能够获得3.5×104个大肠杆菌转化子。与纳米氧化铝结合的耐药质粒越多,耐药基因的转移率就越高。转导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为:纳米氧化铝载带耐药质粒跨膜转运时,引起细胞应答反应,抑制关键的代谢基因rdg B、gly A、pgm、acc C、deo D、pgi、asp C等的表达,为细胞节省能量和物质。上调pol B、rec N、ruv A、uvr B、uvr D、din G等SOS应答基因,促进耐药基因的复制与表达。氧化物特别是氧化铝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转化和转导方式促进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其机制可能为氧化损伤。采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方式在不同时间点的比重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与细胞作用时间的延长,转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结论:纳米颗粒在适当条件下能够促进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结果也暗示:环境中纳米材料可能在帮助细菌获得耐药性,其所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聪花,郭艳丽,吴永伟,王晶禹;制备纳米氧化铝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5年02期
2 侯毅峰;刘锋;张美静;;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09年05期
3 覃秀凤;;浅谈纳米氧化铝的分类及制备方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汪多仁;;纳米氧化铝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12年01期
5 张永刚,闫裴;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J];无机盐工业;2001年03期
6 丁安平,饶拴民;“纳米氧化铝”的用途和制备方法初探[J];有色冶炼;2001年03期
7 唐海红,焦淑红,杨红菊,张爱贤;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6期
8 耿新玲,袁伟;纳米氧化铝的制备与应用进展[J];河北化工;2002年03期
9 李慧韫,张天胜,杨南;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吴志鸿;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J];工业催化;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多仁;;纳米氧化铝的开发与应用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尹荔松;;聚合物/纳米氧化铝复合纤维的表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商连弟;赵燕禹;俞杰;陈洪潮;刘毅;冯卓;马瑞;于媛媛;张雯;;干燥方法对纳米氧化铝性能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马菲;蒋园园;王国祥;杨浩;杨小弟;;光谱法研究纳米氧化铝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郑敏;孙竹元;;纳米氧化铝/有机氟复合乳液的组装及其拒水耗油性[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6 黄志平;吕旭东;王连鸳;朱海燕;程振兴;;梭曼在纳米氧化铝中吸附和降解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丁冬雁;王健农;;纳米氧化铝涂层与复合材料界面改性[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8 张良苗;陆文聪;纪晓波;陈念贻;;纳米氧化铝制备中若干反应过程的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9 李冬云;杨辉;连加松;;热处理工艺对溶胶-凝胶法纳米氧化铝颗粒特性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媈;朱永亮;于建;郭朝霞;;巯基硅烷偶联剂偶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改性纳米氧化铝[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姜小毛 黄昌明;纳米氧化铝新工艺解工业化难题[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郝成涛;纳米氧化铝成为耐药基因转移“帮凶”[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李琮;纳米氧化铝满足高端催化剂需求[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罗海基;日开发生产纳米氧化铝的工业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诚实;纳米氧化铝引起裸耐药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K12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作山;模板介入法制备纳米氧化铝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4年
3 李瑞勇;纳米氧化铝的爆轰合成及其晶型和尺寸的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斌川;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若力;硝酸铝超重力沉淀法—微波场集成制备纳米氧化铝[D];湘潭大学;2011年
2 严婷;纳米氧化铝及其氧化铝空心球的制备[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夏雪梅;纳米氧化铝的制备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小玲;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改性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李昌瑾;机械法制备纳米氧化铝颗粒并应用于纳米化学复合镀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郭卫伟;纳米氧化铝亚慢性染毒致小鼠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马继轩;纳米氧化铝导致的肺部损伤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8 梅婷;典型土壤矿物对有机胂类药物吸附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铭敏;高岭土制备纳米氧化铝工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丁勇;纳米氧化铝致小鼠神经发育毒性及其机制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3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2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