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Bph14基因生理功能初探
本文选题:Bph基因 切入点:乙烯合成 出处:《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Bph14基因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水稻抗虫基因,但鲜有Bph14基因对水稻生理方面影响的报道。研究该基因对水稻生理方面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Bph14基因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将Bph14基因转入水稻栽培品种中,对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株系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乙烯合成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另外,分别用5μmol/L ABA和250 mmol/L Na Cl处理转基因水稻株系和相应受体材料,结果表明,与乙烯合成相关的基因Os ACO2,Os ACS2,Os ACS6,O1g P5CS和O5g P5CS的表达量均较转基因受体m5274发生了变化,与干旱、耐盐等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Cat A、Cat B、Cat C、RAB16A、LEA3、LIP9、Sal T、Adh I等也都不同于在受体m5274中的表达。同时Bph14基因的导入也提高了水稻对ABA的敏感性和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说明Bph14基因在水稻中可能参与调控乙烯合成以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功能基因的表达。
[Abstract]:The Bph14 gene is the first rice insect-resistant gene to be cloned.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Bph14 gene on rice physiology.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Bph14 gene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to transfer Bph14 gene into rice cultivar. The expression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and abiotic stress related genes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in transgenic lines carrying exogenous genes. In addition, transgenic rice lines and corresponding receptor materials were treated with 5 渭 mol/L ABA and 250 mmol/L NaCl,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related to ethylene synthesis, Os ACO2, Os ACS2, Os ACS6, O1g P5CS and O5g P5CS,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e transgenic receptor m5274. The genes related to abiotic stress, such as salt tolerance, such as Cat Cat bat Cat Cat, RAB16A, LEA3, LIP9, Sal Ta-Adh I, we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ose expressed in receptor m5274. The introduction of Bph14 gene also enhanced the sensitivity of rice to ABA and its tolerance to salt stre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ph14 gene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ethylene synthes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genes in abiotic stress response in rice.
【作者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
【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14ZX0800101B)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D01B01)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七届全国水稻栽培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国稻米;2000年01期
2 方源良;近代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特点[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01期
3 沈洪;世界水稻发展趋势一瞥[J];吉林农业;2000年08期
4 杨明海;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展水稻生产──舟曲县水稻栽培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5期
5 ;国外水稻旱作新法[J];天津农林科技;2000年05期
6 王占华;辽西旱作水稻栽培[J];新农业;2000年08期
7 罗凤来;日本冲绳水稻栽培的一些方法与经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8 薛志成;水稻一生“十三忌”[J];吉林农业;2002年01期
9 康涛,李慧玲;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必须创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宗和;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问世[J];生态经济;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2 王芳;白鸣祺;高永刚;;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汪金平;曹凑贵;展茗;李成芳;蔡明历;;湖北省水稻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杨沈斌;陈德;任侠;刘丹;陈斐;;基于模糊数学的中国水稻种植区划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韩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及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吴慧平;陈良宏;鲍周明;杨传广;;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潜根线虫的抗性比较[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田志宏;赵世盈;许本波;李文娟;严寒;何勇;赵福永;谢伶俐;张再君;杨金松;;水稻抗病种质在抗病基因同源位点上的遗传多态性研究[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熊玉唐;;贵州省水稻大面积超高栽培的实践与经验[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江 通讯员 关妮纳;广西首创“双超”水稻栽培新模式获院士盛赞[N];广西日报;2012年
2 严颢;水稻精确栽培理论研讨会召开[N];新华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汤涛邋记者 徐敏;太湖流域水稻栽培始于7700年前[N];解放日报;2007年
4 ;新疆滴灌水稻栽培成功[N];新农村商报;2009年
5 记者 阎静;我区滴灌水稻栽培成功[N];新疆日报(汉);2009年
6 刘万青 章萍 记者 朱彤;天业滴灌栽培突破水稻种植模式[N];科技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泥前进;玛纳斯县滴灌水稻种植成功[N];昌吉日报;2010年
8 记者 唐广生;广西开创水稻低碳栽培新方法[N];广西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丹丹;黑龙江高寒水稻迎丰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记者 李秀萍;天业滴灌水稻再创新纪录[N];兵团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乐;水稻灌区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减轻农业面源水污染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海泽;东北不同年代产量和品质与籼粳血缘的关系[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灻李超;水稻耐冷基因COR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杨彩玲;免耕水稻的氮素利用特性及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D];广西大学;2014年
5 李建辉;施氮对寒地水稻~(15)N吸收、利用及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6 谭俊杰;水稻CONSTANS-like基因OsCOL10作用于光周期开花途径的分子遗传与生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5年
7 陈宇眺;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琛;氮高效吸收高产类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的基本特点[D];扬州大学;2016年
9 徐春梅;水稻根际氧浓度对分蘖期根系形态和氮代谢的影响机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周立宏;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俊丽;免耕和高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磷流失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志华;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养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书捷;膜下滴灌水稻苗期缺铁黄化原因及调控[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罗常钛;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柳絮;转Bt基因(cry2A*和cry1C*)抗虫粳稻的培育[D];山东大学;2015年
6 潘达龙;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5年
7 李扬;基于标记辅助选择(MAS)改良粒长的水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伊张芸;基于规则的虚拟水稻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余海平;水稻多分蘖矮秆基因MTD1的分离与克隆[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柏雪静;不同氮肥水平对龙粳31氮素吸收利用与氮代谢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5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2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