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兽医所发现p53基因具有抵抗细菌感染作用
本文选题:单增李斯特菌 切入点:肿瘤抑制因子 出处:《湖北畜牧兽医》2016年11期
【摘要】:正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获悉,猪呼吸道传染病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具有抵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作用,并阐明了其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帮助宿主逃避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肿瘤抑制因子p53参与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病毒感染作用。此项研究成果阐明p53通过转录调控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发挥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作用机制,开辟了p53抗细菌感
[Abstract]:Recently, it was learned from the Shanghai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at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swin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found that tumor suppressor p53 had the effect of resisting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The mechanism of its regulation of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help the host escape bacterial infection was elucidated. The tumor suppressor p53 was involved in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e respon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of p53 anti-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of host, which opens up the anti-bacterial sensitivity of p53.
【分类号】:S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瑞燕;周阳;祝长青;;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吴雁军;曹亢;郭慧媛;张昊;任发政;;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3 ;希腊研究者发现一种新型4b型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4 刘凯;王艳;王天姝;贺春月;代航;于波;袁雪娇;叶正兴;王毅;许华青;孟双;叶长芸;;某屠宰场猪粪便中单增李斯特菌携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4年06期
5 杨松;曲祖乙;刘永华;;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6 徐本锦;李新平;王新;张静;周婷;夏效东;杨保伟;席美丽;孟江洪;;陕西杨凌区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7 于佳佳;邓兴梅;蒋建军;朱江虹;马勋;;单增李斯特菌新疆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乌日娜;刘翔;郭邦成;闫立群;张玉平;;银川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8期
9 杨松;刘永华;曲祖乙;;冷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2010年03期
10 丁甜;董庆利;王璐;马美湖;金永国;;单增李斯特菌在营养肉汤中最大比生长速率的预测模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53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5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