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1993~2013年流行的麻疹病毒H1基因型血凝素基因变异特征
本文选题:麻疹病毒 切入点:血凝素 出处:《病毒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探讨2013年引起中国大陆麻疹复发的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的变异动态,本研究对1993~2013年中国大陆流行的麻疹病毒H1基因型血凝素(HA)编码基因和氨基酸变异进行系统分析,为评价中国疫苗对2013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保护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13年8株麻疹病毒代表株,扩增HA基因编码区序列(1 854bp)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从GenBank上下载45株1993~2012年中国流行株、中国疫苗株上海191(S-191)和长春47(C-47)和24株WHO参考株HA基因编码区序列,MEGA5.05构建亲缘关系树和进行氨基酸位点比对,分析重要中和抗原位点的变异。使用BioEdit进行同源性关系分析。根据HA基因序列的亲缘性关系分析,2013年麻疹病毒代表株均位于H1a亚型的第3分支,且2000年以后分离的H1a亚型的麻疹野毒株均属于该分支;8株2013年麻疹病毒代表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6%~99.8%和97.8%~100.0%,与1993~2012年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6%~99.6%和97.0%~99.6%,与中国疫苗株S-191和C-47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3%~94.7%和94.6%~95.4%;与中国疫苗株S-191原型野病毒氨基酸序列比对,1993~2013年麻疹病毒代表株HA主要中和抗原位点未发生重大变异,但包括2013年代表株的近年流行的H1a麻疹毒株在氨基酸第240位由丝氨酸突变成了天冬酰胺(Ser240Asn),导致潜在的糖基化位点NLS238~240的缺失,但H1基因型麻疹病毒均保留有4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中国大陆流行的麻疹病毒H1基因型在重要的中和抗原位点均保持稳定,中国使用的麻疹疫苗对中国现流行的麻疹病毒H1a亚型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中国应继续加强流行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动态监测,以评价我国疫苗对流行麻疹野病毒的保护效果,为我国消除麻疹提供疫苗使用的科学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dynamics of hemagglutinin (HA), a wild measl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gen, which caused measles recurrence in mainland China in 2013, the coding gene and amino acid variation of measles virus H1 genotype hemagglutinin (H1)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93 to 2013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hinese vaccine on wild measles virus in 2013, 8 representative measles virus strains were selected in 2013. The coding region of HA gene was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nd analyzed. 45 epidemic strains from 1993 to 2012 wer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Chinese vaccine strains Shanghai 191 S-191) and Changchun 47 C 47) and 24 WHO reference strains of HA gene coding region sequence of MEGA 5.05 constructed a phylogenetic tree and amino acid site alignment. BioEdit was used for homology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HA gene sequence,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measles virus in 2013 were all located in the third branch of H1 a subtype. And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homology of all the wild measles viruses isolated after 2000 were 97.699.8% and 97.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e nucleotides and amino acids of H1 a gene subtype measles virus from 1993 to 2012. The homology of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measles virus in 2013 were 97.699.8% and 97.8100.0,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H1 a gene subtype measles virus from 1993 to 2012.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homology with Chinese vaccine strain S-191 and C-47 were 94.33.7% and 94.6%, respectively.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Chinese vaccine strain S-191 prototype wild virus was compared with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Chinese vaccine strain S-19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site. However, the recently prevalent H1N1 measles strain, including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 of 2013, changed from serine process to Ser240Asnn in amino acid at 240th, resulting in the deletion of potential glycosylation site NLS238~240. However, the H1 genotype of measles virus had four potential glycosylation sites. The H1 genotype of measles virus in mainland China remained stable at the important neutralizing antigen sites. The measles vaccine used in China has a good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current epidemic measles virus H1N1 subtype in China.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dynamic surveillance of the hemagglutinin gene of the epidemic measles viru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hinese vaccine on epidemic measles wild viru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easles elimin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卫生部医学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麻疹参比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81371791),题目: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分子进化、抗原变异及其对我国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
【分类号】:R5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霆;中国防制麻疹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2 H irshonJM,黄治平;牙买加消灭麻疹的经验[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年04期
3 龚震宇;全球控制与消除麻疹进展(5)[J];疾病监测;2000年01期
4 菲琳;;麻疹在美国的流行状况[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9期
5 吴育新;马麻疹病毒(补遗)[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1期
6 姜胜文;28例麻疹流行和临床特点分析[J];蛇志;2001年02期
7 谢本维,王英凯,刘素华,李世学;患二次麻疹8例临床特点及分析[J];西藏科技;2001年06期
8 谢正德;麻疹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9 屠宇平;全球降低麻疹死亡率和部分地区消除麻疹的情况(Ⅰ)[J];疾病监测;2002年08期
10 杨莉 ,梁占锋;麻疹93例[J];人民军医;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计算;林远荣;;麻疹62例临床分析[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艳萍;丁晓慧;张艳梅;陈雪飞;李海青;;2008~2009年某医院麻疹流行病学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3 戎志东;;慈溪市1000名居民麻疹防控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A];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仕珠;张晋红;杨小屯;于瑞萍;葛楠;;457例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免疫状的关系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马玉杰;苏华;王华庆;闫滨;安志杰;宋长江;安立志;;黑龙江省麻疹流行病学状况及消除策略研究[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6 孙立臣;隋焕君;付春祥;李玉秋;;113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7 陈益平;陈钧亚;王德选;狄军波;陈一华;张桂莲;;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麻疹抗原在麻疹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卢亦愚;;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我省今年麻疹流行株的基因特性[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方年;杨朝晖;;麻疹患者142例临床分析[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岑迪;吴建根;毛晓群;;2005年慈溪市麻疹暴发流行时的实验室分析[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黎生;麻疹为何又逞凶[N];健康报;2007年
2 主任医师 王振坤;现代麻疹流行有特点[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陈明莲;地坛医院节日收治麻疹患者25例[N];北京日报;2007年
4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黄显斌;妈妈抗体低婴儿麻疹患病多[N];保健时报;2007年
5 综合;防治麻疹、风疹你了解多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嵇旭东 张立;婴儿尤需防麻疹[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季壮壮;婴儿早春防麻疹[N];大众卫生报;2007年
8 谭西顺;警惕麻疹兴风作浪[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马超;麻疹:下一个要消除的传染病[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蔡fg东;让孩子远离麻疹病毒威胁[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轲;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涂波;中国北方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3 胡淳玲;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麻疹病毒侵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俞雪莲;上海部分地区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胡钰;吉林省麻疹野毒株病原学及强化免疫对麻疹流行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魏成国;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麻疹病毒分子进化及肠道病毒鉴定分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刘鑫;麻疹病毒通过受体SLAM对昆虫细胞的感染及其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边疆;吉林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麻疹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乌鲁木齐某三甲医院近3年儿童麻疹病毒感染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晶;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人群抗体水平现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淑蕾;2013年中国麻疹病毒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4 李春妍;二氯乙酸协同低剂量溶瘤麻疹病毒治疗神经胶质瘤[D];南京大学;2013年
5 刘士芳;麻疹的古今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赵惠子;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D];吉林大学;2016年
7 杨元峰;河南省某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8 谢天胜;浙江省一起麻疹爆发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观察[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永军;临沂市预防控制麻疹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兆南;吉林省2004年—2006年麻疹流行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8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5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