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甘薯块根花青素含量的关联转录组学研究与MYB基因家族的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03:00

  本文选题:甘薯 切入点:关联转录组学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健康的蔬菜。然而,甘薯是一个自交不亲和的六倍体植物,遗传组成复杂,迄今为止仍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相比其他几大农作物,甘薯分子遗传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落后,众多甘薯农艺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关联转录组学是一种鉴定调控目标性状候选基因的新方法,特别适用于无参考基因组的复杂物种,在橡树、油菜等物种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MYB基因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它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MYB转录因子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能够介导植物生长发育、维持植物体内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稳定、提高植物体对胁迫的抗逆性等。在拟南芥、玉米、葡萄等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人们已经鉴定了大量的MYB基因家族成员,并研究了其中一部分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在甘薯中首次应用关联转录组学,研究了调控甘薯块根花青素含量的遗传基础,初步分析了甘薯MYB基因家族。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我们分析了77个甘薯栽培种(其中41个非紫薯、36个紫薯)块根的花青素含量,开展转录组测序和关联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到了大量与花青素性状显著关联的转录本,并对这些显著关联转录本进行KEGG富集分析、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初步揭示了调控甘薯花青素含量的复杂遗传网络。2、通过比较生物学分析,我们鉴定了与甘薯花青素积累相关分子途径中的重要基因,包括转录调控因子、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花青素转运蛋白等,构建了甘薯花青素积累的分子通路,并对其中关键基因做了进一步的验证。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调控甘薯花青素含量的遗传网络与其他物种相比具有很高的保守性。3、鉴于MYB转录因子对花青素积累具有重要功能,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甘薯MYB基因家族。通过分析多个转录组数据库,我们鉴定到了145个MYB基因家族成员,分析了这些基因的Pfam蛋白结构、系统进化关系等;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我们将其分成了4个亚家族:81个R2R3 MYB亚家族成员4个R1R2R3亚家族成员,2个4R亚家族成员,58个MYB-related亚家族成员。4、为了初步研究甘薯R2R3 MYB基因亚家族的功能分化,我们分析了甘薯与模式植物拟南芥R2R3 MYB基因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了它们在77个甘薯种质的成熟块根中、两个甘薯种质的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转录本表达数据。这些分析初步揭示了甘薯R2R3 MYB基因在不同种质和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模式,显示了它们在基因复制后发生的功能分化。总体上,本文通过关联转录组学研究,系统地鉴定了一系列与花青素积累相关的基因,初步揭示了其分子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甘薯花青素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候选基因;通过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基因家族分析,我们初步分析了甘薯MYB基因家族及其功能分化,为在甘薯中进一步研究这一重要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Abstract]:In this study , we have identified a large number of gene family members , such a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factor , anthocyanin synthesis structure gene , anthocyanin transporter , etc . In order to study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gene subfamilies of sweet potato R2R3 MYB , a series of genes related to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were analyzed .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31;Q94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茜玉;;甘薯尟藏生理概述[J];生物学通报;1962年05期

2 黄成裕,卓仁英;福建省甘薯象虫发生和防治[J];昆虫知识;1963年02期

3 吴东儒 ,周恩志 ,沈业寿;甘薯黑疤病毒素的检测和甘薯酮提取纯化方法的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4 ;推广高产抗病甘薯品种“徐薯一八”成果通过鉴定[J];河南科技;1983年01期

5 王东周;;甘薯麦垄套栽技术的研究[J];河南科技;1989年06期

6 熊朝军;;甘薯嫁接小经验[J];植物杂志;1990年01期

7 翟洪民;;怎样实现甘薯亩产超万斤[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7期

8 李若西;;甘薯新秀——黄皮苏薯8号[J];科技致富向导;2002年12期

9 王林生,李友军,何佳;甘薯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0年05期

10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龙;高正良;;甘薯的新用途及在我国发展前景[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赵波;张青;张晓宇;谢皓;陈学珍;;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赵玖华;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路兴波;;甘薯无毒苗的培育、检测及应用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4 崔广琴;杨中萃;林祖军;刘学庆;王建玲;辛国胜;孙纪霞;;甘薯太空诱变育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李玉銮;;不同复混肥在甘薯上的肥效比较[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峰;毕瑞明;陈永文;林忠平;王小佳;;转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性状表现[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9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A];全国蔬菜和薯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朴;甘薯也时尚[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甜甜 通讯员 白继林;“甘薯之乡”走上腾飞路[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3 王选民;人类的产业“恩人”——甘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张波 罗远江;彭水 甘薯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N];重庆日报;2014年

5 外经贸部驻海南特办;海南甘薯首次打入国际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6 省农科院昌黎果树所 郭恩才 韩继成 章德明;怎样选脱毒的甘薯品种[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7 刘保立;甘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N];河北科技报;2002年

8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 张松树;甘薯专用品种介绍[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程洪花;甘薯栽后巧管护[N];河南科技报;2007年

10 贾士龙;甘薯脯的制作[N];云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晋雅;紫心甘薯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唐忠厚;低钾胁迫对甘薯若干生理特征和块根淀粉特性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婧婧;甘薯水溶性糖蛋白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机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4 孙敏杰;甘薯蛋白的营养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柳哲胜;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程瑞锋;水培甘薯连续生产系统构建及根系功能分离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蒋盛军;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再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陈观水;甘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陆国权;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张超凡;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家磊;基于甘薯徐781和徐薯18转录组测序的SNP标记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寇旭超;甘薯育苗技术与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孔昆;Bt cry3Aα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介导的甘薯茎段遗传转化[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4 卢鑫;新湖农场滴灌条件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5 陈晓丽;过表达IbOr和IbMYB基因甘薯增强抗逆性的生理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司成成;甘薯不同品种块根萌芽性差异及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江燕;氮钾互作对甘薯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8 韩俊杰;烟薯22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任国博;钾肥运筹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莲莲;甘薯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8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88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