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和国外引进小麦GS2等位基因的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本文选题:小麦 + TaGS ; 参考:《麦类作物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为明确黄淮麦区TaGS2等位基因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对黄淮麦区2008年之前育成的种质材料、新育成的品种(系)及国外引进材料,用TaGS2-A1、TaGS2-B1和TaGS2-D1等功能标记鉴定对应的基因,并结合相关农艺性状发掘优势单倍型。结果表明,黄淮麦区2008年之前育成的种质材料和新育成品种(系)中TaGS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TaGS2-A1b、TaGS2-B1b和TaGS2-D1a是优势TaGS2等位基因,TaGS2-A1b在小麦抽穗期、株高和小穗数的改良上是优势单倍型,但在新育成的品种(系)中有下降的趋势,TaGS2-D1a能够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在各类材料中的比例都较高;TaGS2-B1b是提高千粒重的优势单倍型。因此,在黄淮麦区小麦穗部性状改良中TaGS2-B1b和TaGS2-D1a的作用显著,尤其是TaGS2-D1a,同时黄淮麦区种植小麦遗传多样性在减少,一些优势单倍型未受到重视,应对地方品种和一些国外引进材料加以利用。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of TaGS2 alle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in agronomic traits in Huang-Huai wheat region, germplasm materials, newly bred varieties (lines) and imported materials from other countries were collected before 2008 in Huang-Huai wheat region.TaGS2-A1 TaGS2-B1 and TaGS2-D1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corresponding genes and to explore the dominant haplotyp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agronomic trai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TaGS2 alleles between the germplasm and newly bred varieties (lines) in Huang-Huai wheat region before 2008. TaGS2-A1b and TaGS2-D1a were the dominant TaGS2 alleles in heading stage of wheat.The improvement of plant height and spikelet number was dominant haplotype, but TaGS2-D1a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pikelet number,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grain weight per spike in newly bred varieties (lines).The ratio of TaGS2-B1b in all kinds of materia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materials, which is the dominant haplotype to increase the 1000-grain weight.Therefore, TaGS2-B1b and TaGS2-D1a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ear traits of wheat in Huang-Huai wheat region, especially TaGS2-D1a, whil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heat planted in Huang-Huai wheat region was decreased, and some dominant haplotypes were not paid attention to.Local varieties and some imported materials from abroad should be utilized.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杨凌区种子站;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4CB13810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M3094)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4KCT-25)
【分类号】:S51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郑和;钟秋生;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不同氮浓度下茶树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J];核农学报;2014年06期
2 王晓波;滕婉;何雪;童依平;;大豆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分类及根瘤特异表达GmGS1β2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J];作物学报;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郑和;钟秋生;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不同氮浓度下茶树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中伟;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改良特征及生理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欢;碱胁迫下水稻氮代谢调节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郭松;持绿性对中国玉米品种氮转移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同勋;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在氮素代谢中的功能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彭疑芳;不同氮源及逆境条件下拟南芥AtGLN1;1与AtGLN1;5基因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3 付捷;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及其机理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见云,谭金芳,介晓磊,侯彦林,黄玉波;黄淮麦区钾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03年03期
2 刘和平;程敦公;吴娥;曹新有;;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3 许为钢;吴育林;;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部分性状的演变趋势[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4 冯毅;闵东红;孙道杰;陈柯羽;李学军;王辉;;黄淮麦区部分推广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5 ;2013年大众种业小麦新品种大型观摩会举办[J];种业导刊;2013年06期
6 薛喜梅,范和君,赵虹,闫新甫,,王西成;1983—1993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鉴定及利用技术改进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年10期
7 郭总总;王翔;卫丽;白瑞英;曹云;郭创;尹钧;;黄淮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组成的多态性分布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王西成;赵虹;曹廷杰;;谈2007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利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9 付亮;刘朝辉;李洋;马华平;周德慧;赵宗武;;新麦系列品种在黄淮麦区的表现与新麦26号的应用前景[J];中国种业;2011年11期
10 孙天池;王绍中;季书勤;;黄淮麦区麦田后期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国喜;;确保小麦高产优质途径的探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岳寿松;姜东;王东;;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3 尹钧;杨宗渠;李金才;周冉;谷冬燕;;黄淮麦区代表性小麦品种春化发育特性的研究[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冯国华;王晓军;陈荣振;刘东涛;王静;刘世来;王来花;李德民;张会云;;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袁虹霞;李洪连;邢小萍;孙君伟;年高磊;侯兴松;;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禾谷孢囊线虫荥阳群体抗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峰奇;韩德俊;魏国荣;曾庆东;康振生;;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殷贵鸿;韩玉林;郑继洲;郑天存;黄峰;马焕忠;;黄淮麦区强筋小麦品质性状与面包烘烤品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太宇 贾志安 通讯员 高建磊;黄淮麦区竞争妍 中原6号展新姿[N];河南科技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刘永合 通讯员 职启超;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丰收黄淮麦区[N];河南科技报;2013年
3 柳俊岭;高产、优质、多抗偃高1号998小麦叫响黄淮麦区[N];河南科技报;2006年
4 张田园;“兰考906”受宠黄淮麦区[N];农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常怀深;黄淮麦区农民话丰年[N];农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江武;偃育898抗寒抗旱又早熟 黄淮麦区凸显影响力[N];河南科技报;2010年
7 燕子 水清;黄淮麦区南片的江苏北部地区[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崔志坚;茹振钢:育出“黄淮麦区第一麦”[N];光明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赵长春;“百农矮抗58”成黄淮麦区新一代主导品种[N];河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宗渠;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春化发育特性及冬前积温的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响;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江涛;黄淮麦区85个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林海;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马艳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维瑞;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醇溶蛋白的鉴定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6 麻珊珊;2013年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丽娟;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检测及抗源材料HPL60469的抗性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国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9 毕惠彬;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杨文博;黄淮麦区主要小麦品种苗期磷效率鉴定和低磷响应基因的筛选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4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75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