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小黑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AS功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19:39

  本文选题:小黑杨 + 天冬酰胺合成酶 ; 参考:《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天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B, AS-B, EC 6.3.5.4)是植物体内氮素同化的关键酶,其产物天冬酰胺(Asn)参与有机氮素的运输和储存。研究编码该酶基因的功能,对理解林木的氮代谢的机制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黑杨(P.simonii XP.nigra)为实验材料,克隆AS基因,分析不同家族成员对全组织表达、日节律、持续光照/黑暗48h处理、氮素及MSX处理的响应。将PnASl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84K杨,经过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了7个转化子;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不同水平氮素处理,并测定根和叶中有关生理形态和氮代谢的相关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以小黑杨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3个AS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nAS1、PnAS2和PnAS3,长度分别为1770bp、1755bp和1764bp,并成功提交NCBI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KT161263、KT161264和KT161265。(2)大肠杆菌天冬酰胺突变体ER回复实验证明,转入pET-14b-PnAS1、pET-14b-PnAS2和pET-14b-PnAS3质粒的菌液均能恢复生长,从而证明PnAS1、PnAS2和PnAS3具有合成天冬氨酸合成酶的功能。(3)全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nAS1和PnAS2主要在地上部位的叶片中表达,但是二者的表达部位存在差异,即PnAS1主要存在于叶片L2和L3, PnAS2主要在幼嫩叶叶片L1中表达。同时,三个基因均在根中大量表达。(4)日节律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叶L1中PnAS2的表达占优势且有一定的波动,PnAS1较为稳定。L2中两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但PnAS1更易受黑暗条件的影响。(5)持续光照/黑暗48h处理,PnASl和PnAS3受到光照抑制和黑暗诱导,黑暗条件下两个基因的转录水平是光照条件下的50-200倍,PnAS2基因在部分叶片中受光照抑制,其不受黑暗条件的影响。(6) PnAS1、PnAS2和PnAS3对不同氮素形态、不同供氮水平及不同处理时间的响应表达模式进行研究表明:L1中,两种氮素形态均可诱导PnAS1表达,但响应时间有差异,对硝态氮响应较快。L2叶片中,两个基因均被抑制。L3中,AS基因对硝酸铵的的响应高于硝和铵。小黑杨根部的PnAS1和PnAS3两个基因强烈诱导表达,因此根部是AS基因诱导的主要部位。利用MSX进行处理证实,根部NH4+对PnAS3强烈诱导是通过合成Gln或者Gln衍生物发挥的作用。(7)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84K杨树,经过卡纳筛选、分子鉴定,确认获得7个转基因株系。(8)正常氮素处理(0.5mM NH4NO3)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地上及地下鲜重均显著增加且氨基酸的含量高于野生型植株,转化子3除外,转化子3和4的GOGAT的酶活高于野生型。低氮胁迫处理条件下(0.05mM NH4NO3),转化子1、3、5和7的氮素利用率明显提高;各个转化子的生物量、叶面积及氨基酸的量均高于野生型,除此之外,转化子3、4、5和7的GOGAT酶活同样高于野生型植株。综上所述,小黑杨中的三个AS基因家族成员,能够回复天冬酰胺突变体ER,且具有AS基因的一般特征:时空特异性表达及受光照/黑暗和氮素的影响。低氮条件下,转PnAS1的84K杨在氮素利用率、生物量、氨基酸等方面表现优良。
[Abstract]:Asparagine Synthetase - B ( AS - B , EC 6.3 . 5.4 ) is the key enzyme of nitrogen assimilation in plants . Its product asparagine ( Asn ) is involved in the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organic nitrogen .
The expression of PnAS3 and PnAS3 in the leaves of PnAS3 and PnAS3 were respectively 1770bp , 1755bp and 1764bp . ( 6 )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 different nitrogen supply levels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showed that both nitrogen forms can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PnI 1 , but the response time is different . The response time of the two gen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type plants .
In conclusion , the three AS gene family members of the young black poplar were able to reply to the asparagine mutant ER and hav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S genes : temporal and temporal specific expression and light / dark and nitrogen effects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92.11;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同;王志英;刘宽余;景天忠;张传溪;;向小黑杨转化蜘蛛杀虫毒素基因(英文)[J];昆虫学报;2006年04期

2 王雷;周博如;吴丽丽;吕澈妍;曲跃军;郑威;姜廷波;;小黑杨环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年12期

3 王雷;姜廷波;张介驰;;小黑杨环锌指蛋白基因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3年02期

4 马桂清;粗皮小黑杨的优良性状[J];自然资源研究;1980年02期

5 李国梁;;小黑杨引种初报[J];科技简报;1981年01期

6 崔长占,黄传林,于国民,崔勇,赵晶明;小黑杨扦插苗生长规律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1999年02期

7 金顺玉,刘桂丰,杨传平,姜静,程贵兰;黑林1号杨(小黑杨×波兰15A)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年06期

8 詹立平,姜静,赵鑫,程贵兰,李淑娟,惠楠,刘桂丰;农杆菌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及其对小黑杨叶片不定芽产生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6期

9 李海峰;刘岩;康颖;王秋玉;;转基因小黑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梁德军;白文彬;孙喜林;于晓秋;刘炳友;;小黑杨组培苗移栽试验初报[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桂丰;常玉广;董京祥;;小黑杨转双价抗虫基因的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刘桂丰;常玉广;董京祥;;小黑杨转双价抗虫基因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培林;严仁玲;赵吉恭;;小黑杨无性系表型及过氧化物同功酶的分析[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4 姜静;王雷;詹立平;王玉成;刘桂丰;杨传平;;小黑杨花粉植株转化胆碱氧化酶基因[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桂丰;杨传平;程贵兰;白爽;于影;蔡智军;董京祥;李淑娟;;以胆碱脱氢酶基因对小黑杨花粉植株的遗传转化[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白爽;张瑞萍;刘桂丰;王雷;祝泽兵;穆怀志;王成;姜静;;转lea基因小黑杨的获得及其耐盐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7 刘培林;赵吉恭;朴顺伊;高玉镇;孙天佑;;黑林1号、2号、3号杨的选育与区域试验[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8 徐德兰;;赤霉素对杨树开花结实的效应[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优鹏邋特约记者 高庆国;二百万株小黑杨为林甸再添新绿[N];大庆日报;2008年

2 李树久;中黑防1号、2号杨[N];山西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曲春浦;小黑杨种子萌发及后萌发时期的表达谱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2 刘杏娥;基于遥感技术预测小黑杨人工林木材性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王小青;基于遥感技术的小黑杨木材产量和质量预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王雷;NaCl胁迫下小黑杨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赵丽娟;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花粉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占斌;杨树抗真菌病转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宁德利;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休眠芽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袁红梅;转TaLEA小黑杨dwf1的基因表达谱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孟繁君;转基因杨的检测、整合机制与抗虫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梦然;转TaLEA基因小黑杨无性系苗期生长和护逆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郝丙青;小黑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AS功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3 张宇;4种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生长和生理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4 刘岩;转抗虫基因小黑杨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刘晓羽;小黑杨叶片磷酸化蛋白质组及类囊体膜蛋白复合体的鉴定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祝泽兵;山杨和小黑杨多倍体诱导及生长与光合特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华华;不同暗处理的小黑杨叶片蛋白质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吴丽丽;小黑杨茎和叶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福丽;小黑杨抗真菌病转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钱婷婷;小黑杨碳酸酐酶家庭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7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07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6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