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基因特点
本文选题: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临床特点 ; 参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DBA患儿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2~3个月的婴儿)均呈慢性重度正细胞正色素贫血,不伴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均降低,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轻度升高,骨髓细胞学提示红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幼红减少或缺如,1例DBA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已报道的RPS19基因致病性杂合突变:c.212GA(p.Gly71Glu),其父母未见突变;另1患儿检测到新的RPL5基因杂合突变:c.740TC(p.I247L),其父母未见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该突变可能致病。结论 DBA患儿多在婴儿早期发病,以红系缺乏为表现,编码核糖体亚基蛋白的基因突变为常见病因,进行分子检测有利于DBA早期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pure red blood cell aplastic anemia (DB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genic gene characteristics of 2 children with DB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Results two infants with 2 ~ 3 months of age presented with chronic positive cytochrome anemia without abnormal leukocyte and platelet count, reticulocyte count decreased, serum iron and serum ferritin increased slightly. Bone marrow cytology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ed bloo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at one case of DBA pathogenicity gene was found to be absent or decreased. The reported pathogenicity heterozygosity of RPS19 gene was found in 10% c. 212GAp.Gly71 Gluus, but no mutation was found in parents. In the other case, a new heterozygosity of RPL5 gene was detected. The mutation was not found in the parents. The mutation may be pathogenic by bioinformatics. Conclusion most of the children with DBA develop at the early stage of infanc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rythroid deficiency and mutation of gene encoding ribosomal subunit protein. Molecular detec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B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分类号】:R7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新疗法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J];医学信息;2000年04期
2 许正锯,李树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肝脏;2001年04期
3 惠吴函 ,杨岩 ,李舜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4 米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贾洪顺,孙涛;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6 冯莉娟,张国平,陈凤英,张桂英,张熙纯,严甲;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7期
7 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2期
8 李杨;郭虎;吴鹏;;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J];海南医学;2013年14期
9 焦中华;顾振东;李琰;宋茂美;唐由君;朱海洪;;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10例观察[J];中医杂志;1988年01期
10 辛碧珍;陈志哲;胡建达;林淑屏;梁玉英;;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庆;王安全;马传香;李密密;于清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石清印;;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水生;王晓莉;陈世林;罗敏智;张胜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表达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春丽;刘林;孔佩艳;刘红;陈幸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范艳玲;王志国;于存国;展昭民;张伯龙;马军;;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树叶;王巍;曹峰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永彬;李晓红;马健;王志红;徐丽昕;高春记;达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8 周荣富;欧阳建;陈兵;邵晓雁;许景艳;张启国;杨永公;周敏;关朝阳;陶红;张弦;;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郁鸿;;再生障碍性贫血(英国治疗指南2010)[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泡泡;怎样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李典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3方[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汉晓;再生障碍性贫血终身病患者生活用药需谨慎[N];保健时报;2005年
4 张秀花 王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也可做肝移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再生障碍性贫血到底有多严重?[N];科技日报;2013年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治愈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孙燕明;警惕药物引发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妇产科主治医师 张锦秀;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纠正贫血后阴道顺产[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李立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吴维海;血细胞再生疗法治再生障碍性贫血[N];健康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伟;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石琳;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建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系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岳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脂分化异常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唐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选择预测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8 孙谕;LIGHT信号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9 马夫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10 童金生;β_2-肾上腺素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失衡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宣翔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各证型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枫;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牛俊伟;白细胞介素-21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5 邓婷;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安娜;WWP2和PTEN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7 翟小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高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袁成录;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D];青岛大学;2004年
10 邹威;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7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5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