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维生素E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10:39

  本文选题:大豆 + 维生素E ; 参考:《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作物,是天然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维生素E作为一种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不仅具参与动物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正常代谢而且还与植物体细胞膜的构建和维持关系密切。由于具有很好美容保健效果,天然维生素E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维生素E的研究集中在模式植物上,对大豆维生素E知道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利用代谢工程的手段,通过过量表达维生素E合成途径中的基因,比较每个基因超量表达对维生素E含量的具体影响;通过对大豆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分析,掌握在发育时期大豆种子维生素E变化规律;通过对大豆植株进行逆境胁迫处理,得到具体逆境下维生素E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找到对应胁迫的应答基因。取得具体结果如下:基因转入野生拟南芥进行超量表达:GmHPT-1、GmHPT-2、GmHPT-3的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维生素E含量分别提高了20.3%、11.2%、38.5%;GmMPBQ-1和GmMPBQ-2的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维生素E含量分别提高了7.3%和11.2%,其中,α-生育酚和野生型相比分别提高了6倍和7.3倍;GmTC-1和GmTC-2的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维生素E含量分别提高了10.9%和7.8%;GmTMT-2和GmTMT-3的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维生素E总含量多数株系有所降低,α-生育酚占总生育酚的比例分别提高到了42%和33%。种子发育时维生素E的变化规律:在黄豆种子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E总含量是上升的,其中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一直升高,α-生育酚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黑豆种子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E的含量是先升高后降低的,其中γ-生育酚含量先升高后不变,δ-生育酚和α-生育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大豆植株在非生物逆境下维生素E含量及其基因的变化规律:在低温胁迫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总维生素E的含量逐渐增加,第24小时维生素E总含量是对照的3.3倍,胁迫下GmHPT-3基因、GmMPBQ-1基因、GmTC-1基因和GmTMT-2基因转录本很高,揭示了这些基因在低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Abstract]:Soybean is an important crop of grain and oil, and is the main source of natural vitamin E. As an important lipid soluble antioxidant, vitamin E is not only involved in the normal metabolism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muscle system,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lant cell membrane. As a result of very good beauty care effect, the market demand of natural vitamin E is very big.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vitamin E is focused on the model plant,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soybean vitamin E.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this study used metabolic engineering to overexpression the genes in the vitamin E synthesis pathway, and compared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each gene overexpression on the vitamin E cont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soybean seeds, the changes of vitamin E in soybean seeds were grasp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changes of vitamin E in soybean seeds under specific stres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stress treatment of soybean plants. Furthermore, the corresponding stress response gene was found. The specific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overexpression of GmHPT-1 and GmHPT-2 + GmHPT-3 of transgenic wild Arabidopsis thaliana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vitamin E of wild type by 20.33.11.2GmMPBQ-1 and GmMPBQ-2,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content of vitamin E of wild typ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he overexpression lines of GmHPT-1 and GmHPT-2, GmHPT-2 and GmHPT-3 increased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vitamin E in wild type. The over-expression of 伪 -tocopherol and wild-type GmTC-1 and GmTC-2 increased by 10.9% and 7.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and the over-expression of GmTC-1 and GmTC-2 were 10.9% and 7.8% higher than that of wild type,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伪 -tocopherol to total tocopherol increased to 42% and 33%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of vitamin E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seeds, the total content of vitamin E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s of 纬 -tocopherol and 未 -tocopherol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 of 伪 -tocopherol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bean seeds, the content of vitamin 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纬 -tocopherol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remained unchanged, and the contents of 未 -tocopherol and 伪 -tocopherol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Changes of Vitamin E content and its Gene in Soybean plants under abiotic stress: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the total vitamin E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atment time, and the total vitamin E content at 24 hours was 3.3 time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high transcripts of GmTC-1 and GmTMT-2 genes of GmHPT-3 gene GmMPBQ-1 under stress suggest that these ge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ow temperature stres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侠,孟召鹏;大豆施钼效果好[J];安徽农业;2000年02期

2 耿臻;大豆种子的收获技巧[J];河南农业;2000年09期

3 王天雷;冬季贮存大豆种子要十防[J];大豆通报;2002年05期

4 杨晓杰,孙志琳,王艳;阿司匹林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J];种子;2003年02期

5 范彦英,赵继文,郭凤英,郭循为;影响大豆种子外观品质的因素及对策[J];种子;2003年03期

6 张春雷,任艳军;大豆种子外观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4年01期

7 高敏,徐大明,刘德义;干旱对大豆种子芽率的影响[J];大豆通报;2004年01期

8 胡凤新,孙福春;辽宁省大豆生产中几个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7期

9 沈宏;;大豆种子的储藏管理[J];中国种业;2006年03期

10 刘德勤;;水杨酸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华;徐豹;王宁;;大豆在东方大陆的历史[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2 方旭前;邱丽娟;;大豆过敏蛋白特性及其遗传改良[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建成;顾建锋;徐瑛;杨兰英;;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检疫意义[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邵志刚;杨德旭;刘畅;焦维鹏;高连兴;;大豆输送损伤特征及规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树起;韩丽梅;杨振明;阎飞;鞠会艳;;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麻浩;王立群;宋利茹;;高温高湿胁迫下大豆种子田间劣变分子机制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本华;李成华;;静电场对大豆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8 王学东;苍晶;崔琳;桂明珠;;大豆种柄的扫描电镜观察[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春梅;杨守萍;盖钧镒;喻德跃;;大豆种子蛋白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徐晓燕;李春梅;盖钧镒;喻德跃;;大豆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彦滨;大豆:国际因素对市场影响明显放大[N];粮油市场报;2008年

2 赵朦朦;金色大豆节 多彩七星泡[N];北大荒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梅隆;突破关键科技 提高大豆产量[N];农民日报;2011年

4 周东伦;“太空大豆”长势良好[N];菏泽日报;2005年

5 记者 马昱华 实习生 毕玮琳;发展大豆轮作 促进结构调整[N];吉林日报;2002年

6 陈瑞英;如何贮藏大豆种子[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朱满仓;种用大豆贮藏[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8 邱永林;太和县夏播大豆种子紧缺[N];农资导报;2006年

9 市农广校;绿色大豆生产技术[N];通辽日报;2006年

10 钟友;我国大豆产业创新在东北启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雪丽;大豆7S、11S球蛋白与分离蛋白影响面团特性及馒头品质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思军;大豆抗虫基因转移及其转化系统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3 陈伟;应用基因沉默技术调节大豆脂肪酸代谢进而选育高油和高油酸大豆新材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付三雄;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丽群;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评价及抗性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马淑梅;大豆硫素代谢与蛋白质功能组分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瑞波;大豆FT/TFL1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关荣霞;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中国大豆与日本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9 何漪;大豆NDH复合体及其在盐胁迫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周笑犁;大豆寡糖对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婷;天然富硒大豆中含硒蛋白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于博;大豆株型有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左丽;GmSultr1;2b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杨辉耀;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大豆南、北方茎溃疡病菌检测技术体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高明潇;大豆△~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GmP5CS1和GmP5CS2的克隆与初步功能验证[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余南静;大豆籽粒中γ-氨基丁酸富集技术及其胚芽豆乳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罗友明;播期和净套作处理下不同活力的大豆种子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殷欣;镉胁迫下大豆生理生化特性及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9 闫慧丽;大豆主要过敏原Gly m Bd 28K IgG结合表位的定位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10 眭晋;大豆种子与土壤的碰撞过程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61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861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