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小麦矮秆突变体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1 01:38

  本文选题:小麦 + 矮秆突变体 ; 参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目前在小麦中虽然已经命名了20余个矮秆基因,但小麦矮秆基因资源应用单一化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对小麦新矮源的筛选与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1个小麦矮秆突变体‘矮128’为材料,通过赤霉酸处理、遗传分析、基因等位性测验和DNA分子标记等手段分析了该矮秆突变体矮秆基因的性质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矮128’属赤霉酸不敏感型矮秆突变体,其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Rht8、Rht9、Rht13、RhtB1b(Rht1)、RhtD1b(Rht2)、RhtD1c(Rht10)和Rht16等矮秆基因不是等位基因,也不同于Rht4、Rht5、Rht8、Rht9、Rht12、Rht13等6个已知矮秆基因。尽管如此,‘矮128’中的矮秆基因是否为新的矮秆基因仍然需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加以明确。
[Abstract]:Although more than 20 dwarf genes have been named in wheat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single application of dwarf gene resources in wheat,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creen and study the new dwarf source of wheat. In this study, a wheat dwarf mutant 'Dwarf 128'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and possible source of dwarf gene by gibberellic acid treatment, genetic analysis, allelic test and DNA molecular mark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warf character of the dwarf mutant 'Dwarf 128' wa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recessive genes, which were not alleles with RhtD1B1B1rt1 and Rht16, and were different from six known dwarf genes, such as Rht4Rh T5, Rht8rt9rt9rt9rt9rt12Rht13 and other known dwarf genes, such as RhtD1cRht10) and RhtD1cRht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warf characters of the dwarf mutant were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recessive genes, and this gene was not allele with RhtD1cRht10, and was also different from six known dwarf genes, such as Rht8rt9rt9rt9rt12Rht13. However, whether the dwarf gene in Dwarf 128 is a new dwarf gene needs further genetic analysis.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市农业科学院;
【基金】: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60104;20161008019);河北农业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N.Singh;Mahatim Singh;于振文;;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对矮秆小麦氮素利用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2 田良才;矮兰麦矮秆基因的初步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1987年04期

3 唐国顺;薛秀庄;;矮变1号小麦矮秆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4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5 程治军,吕知敏;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6 郭保宏,,宋春华,贾继增;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5期

7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8 王山荭,孟凡华,杨丽,刘秉华;矮秆基因对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和;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10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罗大刚;张淑萍;;水稻矮秆小粒双隐性突变体的遗传育种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程治军;张立国;邱杨;秦瑞珍;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选明;杨远柱;陈彩艳;唐平徕;刘斌;符辰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株1S矮秆突变体研究[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欣;隋炯明;梁国华;严长杰;严松;顾铭洪;;籼稻多蘖矮株高的遗传分析及其矮秆基因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李启芳;刘保申;;新的玉米显性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丽;刘秉华;刘宏伟;朱光;王山荭;周阳;孟繁华;;小麦品种“轮选987”的选育与推广[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伟;马东钦;许兰杰;朱有朋;詹克慧;;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君平;矮败小麦成为小麦良种“加工厂”[N];人民日报;2006年

2 ;约万年前人类已选出水稻高产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禾军;生态条件如何影响农产品贸易[N];科技日报;2003年

4 周铮;尽快设立矮败小麦研究国家专项[N];农民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邵文杰   ;麦田的守望者[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万佳怡;河南中普:打造特色食品领军企业[N];粮油市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志远;矮秆基因Rht18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的效应及其对外源GA_3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唐娜;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晓科;中国小麦矮秆基因和春化基因分布及小麦品质相关性状多重PCR体系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5 武晶;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王立静;玉米矮秆基因Dt和坏死基因nec-t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昝凯;小麦—大麦矮杆、大穗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部分印度小麦品种矮杆基因的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凤娇;矮秆基因引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白月轻;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4 贾影影;小麦矮秆基因Rht13及Rht-D1b互作研究及Rht13分子标记开发[D];宁夏大学;2016年

5 王鑫;小麦矮秆种质鉴定及其矮秆性状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徐敏;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陈立;玉米矮秆突变体K125d的遗传及其对外源GA_3的敏感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桂玲;小麦—长穗偃麦草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与矮秆基因标记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关文波;植物激素对水稻矮秆培矮64S矮生性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晓伟;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周88114矮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7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17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