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母猪LIF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繁殖性状的影响
本文选题:大白猪 + 白血病抑制因子 ; 参考:《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为揭示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基因变异位点与母猪繁殖性状的关联。【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了405头大白母猪LIF基因C4950G和C6988T位点的多态性,结合1 716窝母猪繁殖性能记录,分析了单个位点基因型及两位点合并基因型对5个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大白猪C4950G和C6988T位点分别以等位基因G和T的频率最高,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杂合度较高。C4950G位点GG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窝重及21日龄成活数显著高于其余两种基因型(P0.05或P0.01),C6988T位点CT基因型母猪上述4个性状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两个位点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呈现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合并基因型为GGCT的母猪,可较其他基因型显著提高总产仔数0.90~1.05头(P0.05或P0.01)、产活仔数0.54~0.88头(P0.05或P0.01)、仔猪21日龄成活数1.02~1.95头(P0.05或P0.01),仔猪初生窝重与21日龄窝重也更大(P0.05或P0.01)。【结论】进一步证实LIF基因与母猪繁殖性状间存在显著关联,但在不同品种(猪群)中,该基因的具体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utation site of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F) gene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in sows. [methods] the polymorphism of LIF gene C4950G and C6988T in 405 white sows was detected by direct sequencing of PCR products. Combined with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records of 1,716 litter sows, the effects of single locus genotype and two locus combined genotype on five reproductive trai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frequencies of alleles G and T were the highest in large white pigs C4950G and C6988T, respectively. The total litter size and live litter size of GG genotype sows with high heterozygosity. The litter weight and survival number of 21 day old pigle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genotypes (P0.05 or P0.01C6988T). The above four traits of CT geno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T genotypes (P0.05). The effect of the two loci 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sows showed obvious synergistic effect, which combined with GGCT. Compared with other genotypes, the total litter siz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0.90g / 1.05 or P0.01U, the number of live litter was 0.54 / 0.88 (P0.05 or P0.01A), the survival number of piglets was 1.02dw (P0.05) or P0.01g (P0.01g), and the litter weight of newborn piglets and 21-day-old litter weight was higher (P0.05 or P0.01g). [conclusion] LIF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P0.01G or P0.01G.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tter weight of pigle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genotypes (P 0.05 or P 0.01).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in sows. But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the gene may vary from breed to breed.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农业局畜牧站;云南惠嘉育种有限公司;
【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U1402266) 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云教科[2014]22号) 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2017KJTX0013)
【分类号】:S8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奶牛产奶量与部分繁殖性状之间相关的研究[J];畜禽业;1999年03期
2 张芸,张启林,刘培琼;贵州剑河白香猪不同品系繁殖性状比较[J];贵州畜牧兽医;2001年04期
3 马玉萍,赵宗胜,冷青文;新疆白猪繁殖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年12期
4 李凤娥;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年05期
5 刘志伟,贺长青;猪繁殖性状的分子标记选择[J];湖南畜牧兽医;2003年01期
6 李玉华,曾勇庆;猪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策略[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年01期
7 马玉萍,张瑾;新疆白猪繁殖性状遗传规律的探讨[J];新疆畜牧业;2003年01期
8 李耀辉;周建平;陈树林;蒲强红;毛海鹏;赵萤;李文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小鼠繁殖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9 张力;肖天放;;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确定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指标[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10 吴占福;于海兴;田树飞;;獭兔主要繁殖性状遗传力的初步估测[J];中国养兔;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辉;高雪;任红艳;陈金宝;许尚忠;;牛8个繁殖性状相关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春年;阎萍;郭宪;包鹏甲;裴杰;褚敏;;牛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张力;;猪生长发育和繁殖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付言峰;孔路军;邓慧;张承华;傅金恋;王爱国;;影响猪繁殖性状基因多态位点聚类分析[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继英;武英;张大龙;王怀中;郭建凤;呼红梅;张印;;温带气候条件下胎次、季节和哺乳期对母猪繁殖性状影响[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远;林碧芬;林仕欣;李文杨;张晓佩;高承芳;董晓宁;;浅谈福建地方羊品种高繁殖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2010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江南;赵书红;朱猛进;张总平;余梅;;猪ISG15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的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传禹;苏国生;张沅;;利用结合生产性状的多性状模型改善奶牛繁殖性状的遗传评估[A];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广成;丁能水;郭源梅;任军;麻骏武;黄路生;;猪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繁殖性状相关性分析[A];第一届中国养猪生产和疾病控制技术大会——200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彭国良;蔡更元;刘定发;刘敬顺;黄庭汝;;长白和大白种猪雌激素受体基因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研究[A];第十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杭州市种猪试验场 王先明 邵俊杰 占应祥;长白猪S_(IV)系生长繁殖性状遗传分析[N];中国畜牧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牛步月;猪繁殖性状十个候选基因的分离鉴定、遗传效应分析及功能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张春艳;山羊繁殖性状的影响因素和遗传规律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慧;鸡卵巢组织基因差异表达与繁殖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捷;猪AHR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泽昭;雪龙黑牛生物经济学模型的确定及育种目标最优化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3 刘子维;吉林省种母牛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礼渝;多群体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鉴别母猪繁殖性状的遗传位点[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5 蒲强;两个山地型猪种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计算及杂交利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6 冯羿方;miR-429调控猪产仔性状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改芳;考力代绵羊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8 高建;猪六个功能基因变异的分析及其对繁殖性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郑竹清;绵羊繁殖性状遗传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10 聂光军;金华猪六个基因座位的检测及其对繁殖性状效应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8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1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