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番茄SlWDR14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3 16:30

  本文选题: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WD蛋白 ; 参考:《中国科技论文》2017年06期


【摘要】:为研究番茄WD40蛋白基因(SlWDR141)的功能,对SlWDR14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lWDR141蛋白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与土豆的同源性最高。在克隆SlWDR141基因全长序列的基础上,构建了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交表达载体,证实SlWDR14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与DDB1具有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SlWDR14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谱,发现它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为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构建了SlWDR141基因的干涉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得到转基因阳性番茄,荧光定量PCR鉴定出3个表达量下调的独立转基因株系。NaCl胁迫和Pst DC3000侵染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发现,转基因植株相对于野生型植株抗盐性和抗病性均下降,表明SlWDR141基因对盐胁迫和细菌侵染均起正调控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tomato WD40 protein gene SlWDR141, th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SlWDR141 protein showed that SlWDR141 protein was highly conserved in evolution and had the highest homology with potato. Based on the cloning of full-length SlWDR141 gen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yeast two-hybrid expression vectors were constructed.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SlWDR141 protein was mainly located in the nucleus and interacted with DDB1.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lWDR141 gene in tissues. It was found that SlWDR141 gene was expressed in all tissues, but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was found in roo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ene, the interference vector of SlWDR141 gene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tomato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o obtain transgenic tomato. Three down-regulated independent transgenic lines. NaCl stress and Pst DC3000 infected wild and transgenic plants were identifi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lt resistance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pl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lWDR141 gen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both salt stress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0181130009)
【分类号】:Q943.2;S6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文涛,张芳琳,吴兴安,于澜,史梦远,胡刚,王海涛,徐志凯;β3整合素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秦少溥;;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J];生物学通报;2009年12期

3 胡承香,徐祥,梁华平,王付龙,罗艳,王正国;酵母双杂交随机肽库的设计及构建[J];动物医学进展;2003年02期

4 徐文琳,廖志勇,王春丽,余利红,王新兴,尹昭云,张成岗,钱令嘉;酵母双杂交相关方法的改良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5期

5 李剑;饶凯锋;马梅;王子健;;核受体超家族及其酵母双杂交检测技术[J];生态毒理学报;2008年06期

6 段强德;陈铁桥;;酵母双杂交体系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01期

7 黄欣媛;范红波;;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J];生物技术通报;2014年01期

8 罗星;张峪涵;于娜;孔雪;徐坚;顾少华;杨磊;黄瑾;;神经突起因子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构建和转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4期

9 郜尽;王海侠;李京敬;俞雁;;酵母双杂交报告基因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10 谢超;王方圆;袁运生;郜尽;朱润芝;韩伟;俞雁;;酵母双杂交研究小鼠肝脏再生TGF-β调控通路中相关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彦姝;;酵母双杂交顺转法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彦姝;;PAK4相互作用蛋白质筛选[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贾思远;罗向东;齐洁;;酵母双杂交证实Id1'与AGGF1存在相互作用[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旭东;Rhonda R.McCartney;Tommy S.Tillman;Harry Solimeo;Stefan Wf;Ciprian Almonte;Simon C.Watkins;Martin C.Schmidt;;Stdl蛋白对葡萄糖感受体Rgt2和Snf3的作用及对蛋白激酶Snf1活性的调节(英文)[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KZNF家族分子ZNF496功能与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路宏朝;FGF13影响小鼠骨骼肌增殖与分化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勇;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酵母双杂交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鲁宁;应用酵母双杂交和酵母三杂交系统研究G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因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朱君俏;血管生成素与磷脂混杂酶1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叶晓霞;人类新基因pp5644的功能研究以及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改造与文库构建[D];复旦大学;2006年

7 车红磊;NDRG2(371)相互作用分子筛选[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沈煜;子宫颈部位输卵管蛋白表达和功能的初步研究及其在毕赤酵母的重组表达及纯化[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郭芬;小鼠Rhox5蛋白与鞘脂激活蛋白原功能性相互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袁莉刚;大鼠RSA14-44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兴娜;猪札幌病毒主要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及VP2互作分子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王静;莲藕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及PPO基因诱饵载体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立敏;酵母双杂交鉴定TCTP与Rheb相互作用关系并验证其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徐雪琴;CLIC1蛋白与β4GaITⅡ蛋白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燕云;ZmCCaMK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刘乙蒙;酵母双杂交筛选与Wee1相互作用的候选分子及其对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影响[D];辽宁医学院;2015年

7 朝鲁蒙;大鼠睾丸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与JUNO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筛选[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刘爱丽;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热激反应相关剪接因子的互作蛋白[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程冰花;与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的筛选[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朱路平;利用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转录因子OsDREBA5-1的互作蛋白[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5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25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c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