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Tamyb10D和TaDFR-B的有效性验证及对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的筛选
本文选题:小麦 + 穗发芽 ; 参考:《华北农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为了比较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以及在白粒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抗穗发芽的基因型材料,选择已报道的2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标记Tamyb10D和Ta DFR-B,对2套白粒小麦试材(78,103份)的穗发芽抗性进行综合筛选。结果表明:标记Tamyb10D可有效地用于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筛选,而标记Ta DFR-B不适用于白粒小麦品种(系)材料的穗发芽抗性筛选的鉴定。通过分子标记Tamyb10D的筛选结果和发芽指数的评价,结合以前用分子标记Vp1B3的检测结果,在103份试材中筛选出5份具有高抗穗发芽基因型材料(GI10%),分别是:阆中白麦子、万县白麦子、陪陵须须白麦、川362和小白玉花,其单倍型分别是:Tamyb10D/Vp-1Bb、Tamyb10D/Vp-1Bb、Tamyb10D/Vp-1Bb、Tamyb10D/Vp-1Bb、Tamyb10D/Vp-1Bc;在另外一套(78份)试材中筛选出10份具高抗有穗发芽基因型材料(GI10%),分别为西农6028、克群、百农3217、开封124、郑州742、西昌5762、小偃5号、克壮、许跃6号和武农99,其单倍型均为Tamyb10D/Vp-1Bc。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the availability of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pike germinating resistance of wheat and to screen genotypes resistant to spike germination in white grain wheat varieties, Two reported markers (Tamyb10D and Ta DFR-B-) related to spike germinating resistance were selected and the panicle germinating resistance of two sets of white grain wheat were scree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rker Tamyb10D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screening of spike germinating resistance of white grain wheat, but the tagged Ta DFR-B was not suitable for the screening of spike germination resistance of white grain wheat varieties (lines). Based on the screening results of molecular marker Tamyb10D and the evaluation of germinating index,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Vp1B3 with molecular marker before, five genotype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spike germination, namely Langzhong White Wheat and Wanxian White Wheat, were screened out of 103 tested materials, which were Langzhong white wheat, Wanxian white wheat, and Wanxian white wheat, respectively. The haplotypes of Yulingxubai, Chuan362 and Xiaobai were respectively: 1 Tamyb10Dr / Vp-1BbBB, Tamyb10Dr / Vp-1Bbbntbmb Tamyb10Dr / Vp-1BbCnTamyb10Dp / Vp-1Bbc; in another set of 78) 10 material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spike germinating genotypes, Genong 6028, Kequn, respectively. Bainong 3217, Kaifeng 124, Zhengzhou 742, Xichang 5762, Xiaoyan 5, Kezhuang, Xuyue 6 and Wunong 99.The haplotypes are Tamyb10D / Vp-1Bc.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247;31260320) 内蒙古农业大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XYQ-18);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J07-62)
【分类号】:S512.1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燕;小麦Vp-1基因的表达特性和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斌;王长彪;任永康;赵兴华;董艳辉;李亚莉;唐朝晖;;小麦分子育种研究进展IV.小麦相关分子标记[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东尧;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Vp-1B和AIP2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少卿;不同棉花种质资源耐热性鉴定及热激效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建欣;高枝假木贼胎生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2 柳海东;利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3 刘世鑫;休眠基因Viviparous-1A在中国小麦3A染色体上等位变异的鉴定及STS分子标记的开发[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4 苗西磊;普通小麦穗发芽抗性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张昭华;龙麦15×龙辐麦12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筛选[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6 曲若端;休眠基因Viviparous-1在斯卑尔脱小麦中等位变异的鉴定及表达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白先权,王楚桃,刘大永;青霉素促进小麦胚乳α-淀粉酶合成机理初探[J];核农学报;1999年01期
2 谢先芝,吴乃虎;番茄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的分离及其内含子功能[J];科学通报;2001年11期
3 肖世和;国外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概况[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6期
4 何震天,陈秀兰,韩月澎;白皮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5 原亚萍,陈孝,肖世和;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3年03期
6 原亚萍,陈孝;大麦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导入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4年04期
7 兰秀锦,王志容;小麦抗穗发芽的鉴定及其灌浆过程中胚、种皮和颖壳三因素与籽粒发芽率的关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河南省小麦抗穗发芽技术获重大突破[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2 王凤宝;付金锋;董立峰;;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穗发芽的关系及抗穗发芽新品种秦麦3号的选育[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5期
3 罗家传;朱高纪;吴秋艳;孙艳华;崔晓东;;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12期
4 ;抗穗发芽性育种[J];麦类文摘;1995年05期
5 ;小麦抗穗发芽新药“穗得安”[J];天津农林科技;1997年04期
6 薛香,茹振钢,欧行奇,马国才;河南省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初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年03期
7 王凤宝;董立峰;付金锋;;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生化标记选择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8 王新国;任江萍;尹钧;;小麦抗穗发芽机理研究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9 王平信;;皖麦52抗穗发芽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5期
10 李木子;;科学家发现小麦抗穗发芽基因[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斌;万映秀;曹文昕;赵莉;王瑞;张平治;;小麦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尹钧;任江萍;李志岗;李磊;周苏玫;卫丽;宋丽;;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的获得[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尹钧;任江萍;李永春;李磊;;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育[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军;河南农业大学推广小麦抗穗发芽转基因技术[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2 ;垦红14号小麦[N];农民日报;2004年
3 记者 延宏;品质差投入高影响小麦发展[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春利;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发掘与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周苏玫;反义TrxS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生理生化作用与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哓波;源于节节麦的抗穗发芽主效QTL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2 赵斌;几个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及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勇;白皮小麦抗穗发芽候选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杨雪;冬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选择对面粉白度及抗穗发芽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
5 王芹;秃头麦—泰山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抗穗发芽QTL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智琴;春性小麦抗穗发芽基因的转移及再生植株的培养[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7 张江丽;小麦耐涝和抗穗发芽QTL的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吕军朋;RING finger类基因功能研究及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任立世;抗穗发芽基因型和GA20ox1基因等位变异在中国历史小麦品种中的检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罗正良;水稻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35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3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