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本文选题:林麝 + GH基因 ; 参考:《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了解林麝生长激素(GH)基因序列结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GH基因的结构功能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生长性能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绵羊全基因组GH基因序列设计合成4对特异性引物,以林麝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所获得的序列拼接,获得林麝GH基因CDS区序列,采用ExPASy等分子生物学工具对林麝GH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蛋白功能等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林麝GH基因CDS区全长657bp(GenBank登录序列号为KU296865),编码218个氨基酸。α-螺旋结构和卷曲结构构成了林麝GH蛋白二级结构的骨架,为跨膜蛋白,同时第1~26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第27~218位氨基酸残基为生长激素结构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林麝与羊的关系最为接近,在分子水平上符合物种进化理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林麝GH基因CDS区序列,其序列保守性强,为下一步林麝GH基因的表达调控、进化和多态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structure of growth hormone (GH) gene of musk deer,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GH ge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rowth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GH gene sequence of sheep genome on GenBank, four pairs of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genomic DNA of forest musk deer was used as template for PCR amplification. The obtained sequence was spliced together to obtain the sequence of CDS region of forest musk deer GH gen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protein function of GH protein in forest musk deer were predicted by molecular biological tools such as ExPAS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ll-length 657b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f the CDS region of the GH gene of the forest musk deer was KU296865, encoding 218 amino acids. 伪 -helix structure and curl structure formed the framework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GH protein of musk deer, which was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 the first 26 amino acid was a signal peptide.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at position 27 ~ (218) are the growth hormone domain. The results of evolutiona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usk deer and sheep is the most close, and it accords with the theory of species evolu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In this study, the CDS sequence of the GH gene was cloned successfully, and the sequence was highly conserved,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egulation, evolution and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GH gene in the next step.
【作者单位】: 四川养麝研究所繁育研究室;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药用动物研究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3188) 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项目(ZY20150225) 四川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6YSKY0068)
【分类号】:S86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华;岳乃鱼;张洪峰;;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陈桂兰;徐柳;岳碧松;邹方东;;林麝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纯化[J];四川动物;2007年01期
3 裴俊峰;吴家炎;;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四川动物;2007年04期
4 ;林麝产业化养殖项目论证会在京召开[J];中国现代中药;2009年08期
5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年18期
6 王晓霞;;陕南野生林麝的历史分布变迁及原因[J];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7 闵泓翔;王洪军;;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复壮措施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01期
8 邓凤鸣,姚云宣,杨昌金;林麝“控制放牧”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1982年01期
9 朱承嗣;易庭宗;;试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林麝难产[J];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2期
10 杨金昌;胡龙;程正兰;黄修福;董龙;易庭宗;;林麝吐沫病的防治[J];特产研究;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中凯;戚文华;冉江洪;何迟酩;岳碧松;陈艺兴;;初产仔林麝与非初产仔林麝产仔行为的对比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迟酩;李旭鑫;屈羽;岳碧松;;林麝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戚文华;张修月;岳碧松;;圈养林麝繁殖生物学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5 赖彬;邹方东;岳碧松;;林麝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程;肖宇;徐宏发;;圈养林麝春季昼夜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戚文华;王中凯;岳碧松;李旭鑫;郭延蜀;;林麝行为谱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的分离与多态性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炳存;王红宁;徐鹏伟;杨鑫;张安云;邹立扣;;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型及乳酸菌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革风;凤县成立林麝养殖协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孙海 青松;凤县养林麝 发展逾千头[N];宝鸡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韩莹;我省林麝养殖规模位居全国首列[N];陕西日报;2013年
4 杨俊林;凤县人工养麝西北第一[N];宝鸡日报;2007年
5 记者 王成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首现都江堰[N];四川日报;2014年
6 土艳丽;珍贵的经济动物——林麝[N];西藏日报;2004年
7 渭南市野生动物管理站 李亚红 赵玲爱;林麝人工驯养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9年
8 ;林麝[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记者 杨一苗 梁娟;喜!延安发现林麝 悲!全被歹徒猎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通讯员 本兵 章华 陈超;科技创新天地宽[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文霞;林麝食源植物的营养学特征及食物选择主导因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郎冬梅;圈养麝类固醇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非损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赵莎莎;圈养林麝遗传多样性及泌香性能关联标记的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邹方东;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灵;林麝Ⅱ类MHC基因分离与化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春燕;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忠军;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治;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行为与繁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葛小芳;福建圈养林麝麝香分泌与繁殖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夏胜吾;林麝虹膜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冉;单宁酸对林麝的摄食、消化、睾酮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魏雨婷;林麝粪便三碘甲腺原氨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华继;林麝野化放归规划和放归栖息地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蔡瑞波;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薛文杰;近五十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缩小的模式及原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薛程;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康;林麝雄激素受体多态性和性激素水平与其泌香量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2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5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