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介导的耐多药大肠埃希菌qnr基因的分布研究
本文选题:质粒 + 耐多药 ; 参考:《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第一次发现qnr基因后,全国各地就陆陆续续有报道称发现其同源性基因及相应亚型,且各国家、各地区的检出情况及同源性基因的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泸州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及首次探讨qnrB、qnrS、qnrA基因的分布情况和耐药特征,以更好的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实验菌株的准备:将临床分离的155株细菌复苏于LB培养基上,挑选生长良好的菌落1-2个接种于TSB肉汤营养液中培养18-24小时,菌液浑浊后置于4℃冰箱保存,以供后续实验所用。2.PCR检测:根据细菌TIANprep Mini Plasmid Kit使用说明书,对已培养的细菌进行质粒DNA的提取,使用3对已合成的引物及相关反应液,配制25ul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结束后将产物用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凝胶DNA成像仪下观察,将阳性条带产物图照相及保存。将条带清晰的PCR阳性产物送上海生工公司测序。3.药物敏感性试验:即K-B法(纸片扩散法),对15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观察其对如下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阿米卡星(AMK)、萘啶酸(NA)、庆大霉素(GEN)、环丙沙星(CIP)、莫西沙星(MXF)、左氧氟沙星(LEV)、头孢噻肟(CTX)、诺氟沙星(NOR)、头孢他啶(CAZ)、亚胺培南(IPM)、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C)、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AC)。4.ESBLs筛选试验:用CTX及CTC、CAZ及CAC抗生素纸片做初筛和确认试验,结果的判断参照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的标准。加克拉维酸及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直径相差大于等于5mm,即可确认为esbls菌株。结果:1.pcr结果:检出qnr阳性菌共29株(20.65%)。其中qnra检出4株,占2.58%;qnrb检出19株,12.26%;qnrs检出9株,占5.81%。其中3株细菌同时检出不同型qnr基因,分别是qnra及qnrb、qnrb及qnrs、qnra及qnrs。2.药敏实验结果:1)155株大肠埃希菌对mxf及imp敏感率达100%;对scf敏感性较高,达98.71%,对na、caz、gen、ctx、amk、scf、cip、lev、nor的耐药率分别为70.97%、29.03%、49.03%、58.06%、2.58%、1.29%、51.61%、33.54%、54.84%。2)耐多药菌株占28.39%、双耐菌株占25.16%,单耐菌株占26.45%,全敏菌株占20%。耐多药模式表型以耐caz/ctx+gen+na/nor/cip为主,共计39株,占耐多药菌的88.64%;双耐模式表型以耐na/nor/cip+gen为主,共计23株,占双耐菌的58.97%;单耐表型以耐na/cip/nor为主,共计25株,占单耐菌的60.98%。3.esbls检出情况:155株细菌中,共检出esbls(+)菌总计97株,占62.58%。耐多药菌株中,97.72%的菌株为esbls(+)菌,双耐药菌株中esbls(+)占89.74%,单耐药菌株中esbls(+)占46.34%。4.qnr基因的分布情况:1)qnr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对11种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的比较中,其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无意义)。2)qnr基因对esbls(+)菌及esbls(-)菌的影响的比较中,其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nr阳性菌株主要分布在双耐及耐多药菌株中,达72.41%,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泸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实验菌株对三类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仍较普遍,且其耐多药、双耐药情况较常见,但均较过去有所改善。2.泸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sbls(+)菌检出率达62.58%,且主要分布在耐多药菌及双耐药菌株中。3.泸州地区的大肠埃希菌qnr基因检测率达20.65%,且主要位于ESBLs(+)菌中。4.qnr基因主要分布在耐多药及双耐药模式菌株中。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in Luzhou area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on 155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 There were 19 strains of qnrb , 19.03 % , 58.06 % , 25.16 % , 49.03 % , 58.06 % , 2.58 % , 98.71 % , 51.61 % , 33.54 % , 54.84 %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esbls ( + ) and esbls ( + ) was 62.58 %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花;潘春琴;胡大康;刘池波;张瑾;;大肠埃希菌新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别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6期
2 姚萍;;大肠埃希菌检查项目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9期
3 惠新枝,,甄先梅;从尿中分离出一株产硫化氢大肠埃希菌[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4年04期
4 王燕;在腹泻婴儿粪便中分离到一株不发酵乳糖的大肠埃希菌[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年02期
5 牟云青;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敏分析[J];实用医技;2001年04期
6 李跃旗 ,王军 ,赵蕊 ,王红旗 ,石建时;气相色谱仪鉴别大肠埃希菌初探[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7 武丽华,陶源勇;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比较[J];山东医药;2003年07期
8 王朔,曹照明,周峰;298株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及其分析[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9 陈一军,张东红,王惠英;一起大肠埃希菌引起群体性腹泻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4年07期
10 李萍;董发勤;邓建军;曾娅莉;吴逢春;王勇;;矿物粉尘与大肠埃希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晴晴;周俊;贺娟;;322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情况的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颖;;4例大肠埃希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A];“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丁贤君;陈琼娜;;105株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A];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彬;周岐新;凌保东;;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翟静;刘静;;我院大肠埃希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丁凡;刘国云;栾进;李怡;;中国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规律拟合与推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乔庐东;陈山;孟黎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朱任媛;王辉;孙宏莉;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黄永茂;梁海军;钟利;林雁;史小玲;;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琪;吕媛;马池;杨金辉;郑波;;盐酸安妥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抗菌药后效应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李水根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顽固性腹泻病因找到[N];健康报;2001年
2 裴保香;王睿;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汗思;耐药当前,方显老药本色[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梅清;磷霉素对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陶晶;大肠埃希菌脂蛋白NlpI参与细胞分裂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张志坚;河南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丁娟娟;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田素飞;社区两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李渊;痰热清注射液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吴
本文编号:1957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5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