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青海育成小麦5个主效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发布时间:2018-06-04 09:39

  本文选题:青海小麦 + 矮秆基因 ; 参考:《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系统了解青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为青海高原小麦的株高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5个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82份青海小麦品种资源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有49份材料至少含有一个矮秆基因,其中Rht-B1b的分布频率最高,约占参试材料的28.0%,其次是分布频率为23.2%的Rht8基因,而矮秆基因Rht-D1b、Rht5以及Rht1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8%、13.4%、9.8%。在49份含有不同种类矮秆基因的材料中,其中16份材料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矮秆基因,即RhtB1b和Rht8、Rht-D1b和Rht8、Rht-B1b和Rht5、Rht-D1b和Rht5、Rht8和Rht5、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2,并未发现同时含有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品种;2份材料分别含有3种矮秆基因,即Rht-B1b、Rht8、Rht12和Rht-B1b、Rht5、Rht8;其余31份材料仅含有1种矮秆基因。82份青海育成小麦材料中仅含有Rht-B1b的材料11份,平均株高为86.2 cm,其降秆效应为5.7%;只含有Rht-D1b的材料有5份,平均株高为84.9 cm,其降秆效应为7.1%;仅含有Rht8的材料有9份,平均株高为88.6 cm,其降秆效应为3.1%。因此,在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为Rht-D1bRht-B1bRht8。
[Abstract]: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warf genes in Qinghai wheat and provide excellent germplasm resources for wheat plant height breeding in Qinghai Plateau. In this study, the specific molecular markers of five dwarf gen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dwarf genes in 82 wheat cultivar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warf genes on culm reduc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9 of 82 cultivars of Qinghai wheat had at least one dwarf gene, in which Rht-B1b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distributed, accounting for 28.0% of the tested wheat varieties, followed by Rht8 gene with a frequency of 23.2%.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the dwarf gene Rht-D1bht5 and Rht12 were 9.8and 13.4and 9.8respectively. Of the 49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warf genes, 16 had two or more dwarf genes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RhtB1b and Rht8 Rh t-D1b and Rht8T8 Rht-D1b and Rht5T5 Rht-D1b and Rht5Rh T5 Rht-B1b and Rht12 Rht-B1b and Rht12Rht5 and Rht12Rht-D1b have not been found to contain three dwarf genes in two cultivars containing Rht-B1b and Rht-D1b,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t-B1bGN Rht8 Rht12 and Rht-B1bt5 Rht8; the remaining 31 samples contained only one dwarf gene. 82 samples of Qinghai wheat had only Rht-B1b, with an average plant height of 86.2 cm, and the effect of decreasing culm was 5.7cm, and only 5 samples containing Rht-D1b, and the other 31 samples contained only one kind of dwarf gene, and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was 86.2 cm, and the effect of decreasing culm was 5.7cm, while the other 31 materials contained only one dwarf gene.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was 84.9 cm, the culm lowering effect was 7.1 cm,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was 88.6 cm and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was 88.6 cm, and the stem lowering effect was 3.1 cm. Therefore, the descending effect of dwarf gene was Rht-D1bRht-B1bRht8.
【作者单位】: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青海科学观测试验站;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青海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6-ZJ-773) 青海高原特色冷凉作物优异种质创新与利用(2013BAD01B05-3) 物种资源保护费项目(2016NWB023)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N.Singh;Mahatim Singh;于振文;;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对矮秆小麦氮素利用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2 田良才;矮兰麦矮秆基因的初步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1987年04期

3 唐国顺;薛秀庄;;矮变1号小麦矮秆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4 M.D.Gale;S.Youssefian;郭保宏;;小麦矮秆基因(二)[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5 程治军,吕知敏;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6 郭保宏,宋春华,,贾继增;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5期

7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8 王山荭,孟凡华,杨丽,刘秉华;矮秆基因对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和;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10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2 罗大刚;张淑萍;;水稻矮秆小粒双隐性突变体的遗传育种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程治军;张立国;邱杨;秦瑞珍;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选明;杨远柱;陈彩艳;唐平徕;刘斌;符辰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株1S矮秆突变体研究[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欣;隋炯明;梁国华;严长杰;严松;顾铭洪;;籼稻多蘖矮株高的遗传分析及其矮秆基因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李启芳;刘保申;;新的玉米显性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杨丽;刘秉华;刘宏伟;朱光;王山荭;周阳;孟繁华;;小麦品种“轮选987”的选育与推广[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晓伟;马东钦;许兰杰;朱有朋;詹克慧;;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君平;矮败小麦成为小麦良种“加工厂”[N];人民日报;2006年

2 ;约万年前人类已选出水稻高产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周铮;尽快设立矮败小麦研究国家专项[N];农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志远;矮秆基因Rht18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的效应及其对外源GA_3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唐娜;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晓科;中国小麦矮秆基因和春化基因分布及小麦品质相关性状多重PCR体系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5 武晶;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王立静;玉米矮秆基因Dt和坏死基因nec-t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昝凯;小麦—大麦矮杆、大穗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部分印度小麦品种矮杆基因的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凤娇;矮秆基因引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白月轻;蓖麻矮秆性状的农艺学特征及其蛋白的特异表达[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4 贾影影;小麦矮秆基因Rht13及Rht-D1b互作研究及Rht13分子标记开发[D];宁夏大学;2016年

5 王鑫;小麦矮秆种质鉴定及其矮秆性状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徐敏;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陈立;玉米矮秆突变体K125d的遗传及其对外源GA_3的敏感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桂玲;小麦—长穗偃麦草矮秆种质系的遗传分析与矮秆基因标记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关文波;植物激素对水稻矮秆培矮64S矮生性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晓伟;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周88114矮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6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76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8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