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差异的基因解释
本文选题:技术创新 + 相对遗传距离 ; 参考:《管理世界》2016年06期
【摘要】: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间技术创新差异?本文从基因视角对区域间技术创新差异给出了新的解释,我们认为用遗传距离代表的区域间基因差异会显著影响技术创新程度的差异。利用1988~2009年中国省际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遗传距离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对遗传距离和相对遗传距离均对技术创新差距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遗传距离越远的区域其技术创新的差距也越大。本文进而检验了遗传距离对技术创新差距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并非通过智商上的差异导致创新差异,而是通过影响人群交流从而影响技术创新差异。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motive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differenc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tween regions? This paper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tween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 We think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gional gene difference represented by the genetic distance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iffer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use of 1988~2009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genetic distance and relative genetic distanc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ap, that is, the gap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greater in the region with the farther genetic distance. This paper then examines the genetic distanc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gap indicates that the genetic distance does not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innovation by the difference in IQ, but by influenc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rowd to influence the differ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lly, th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give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229、71350002)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Q3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义达,杜若甫;中国十七个民族间的遗传距离的初步研究[J];遗传学报;1983年05期
2 冉佼;杨承忠;赵元儥;;基于遗传距离的粘孢子虫分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3 ;遗传距离[J];西北农业学报;2012年10期
4 郭政,何颖,黄承滨,张贵寅;根据3种血清蛋白的基因频率分析中国北方9个民族的遗传距离[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5 李宗仁;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小麦遗传距离上的综合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6 贾玉广;红花15个品种的聚类分析[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7 郭平仲;种群间遗传距离与进化趋异[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8 杜念兴,潘芹芹,张素芳;遗传距离的错误观点和病毒进化踪迹的探索[J];中国病毒学;2005年03期
9 张文正;;多个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 Ⅲ 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夏立新,陈德富,哈玉洁,杨瑞环,付海鹏,陈喜文,李修庆;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谭静;番兴明;杨峻芸;陈洪梅;杨荣芬;;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2 夏立新;陈德富;哈玉洁;杨瑞环;付海鹏;陈喜文;李修庆;;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A];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C];2010年
3 邓军均;崔鸿文;;遗传距离估算方法及其与黄瓜杂种优势的关系[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4 孙冬琳;申超;张奕;孟繁涛;张丽秋;马琳琳;傅松滨;;应用Y染色体SNP对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遗传距离的研究[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培江;才宏伟;袁平荣;占新春;孙传清;孙明;王象坤;;同工酶标记水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与RFLP、RAPD的比较[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6 梁一池;阵祖松;陈伯望;洪俊溪;施西文;张定一;;侧柏地理种源遗传距离测定及其聚类[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7 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粳型水稻不同生态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司马杨虎;孙德斌;钱荷英;赵爱春;何斯美;鲁成;向仲怀;;家蚕部分经济性状杂种优势表现及其DNA差异[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婵;在哪里更易邂逅同姓[N];北京科技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星海;汉族南北血缘其实不同[N];北京科技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盛楠;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建立稻田蛀秆螟虫DNA条形码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张树林;籼稻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应雯;水稻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4 于丽丽;玉米杂交当代籽粒性状与亲本遗传距离和表观遗传距离的关系[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杨永超;番茄亲本与F1的RAPD分析及相关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郭雄明;兔的AFLP指纹图谱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7 龙小玲;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 DH群体表型分析及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孙洪;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杜丹丹;川西北猕猴MHC-DRB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倪先林;杂交水稻特殊配合力、亲本遗传距离及杂种优势的关系[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3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1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