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野生大豆GsAP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3 04:08

  本文选题:野生大豆 + 花发育 ; 参考:《大豆科学》2016年06期


【摘要】:AP1转录因子在控制花器官的诱导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成花诱导,促进植物提前开花有重要的意义。从野生大豆中分离克隆得到1个AP1-like基因,并命名GsAP1,该基因全长711 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sAP1在野生大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sAP1只在花中表达,在四轮不同花器官中的表达显示GsAP1在花萼中表达量比较高,在花瓣中表达量较低,在雄蕊和心皮中不表达。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系统表明GsAP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显示GsAP1具有明显的转录激活活性。在转基因烟草植株中GsAP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并且使转基因植株的开花期比对照大幅度提前。本文探讨GsAP1在大豆成花中的作用机理,为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了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
[Abstract]: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i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loral organ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flowering induction and early flowering. An AP1-like gene was isolated and cloned from wild soybean and named GsAP1. The gene contains a complete open reading frame and encodes 237 amino acids. The expression of GsAP1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soybean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sAP1 was expressed only in flowers, and in four floral organs, GsAP1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calyx. The expression was low in petals but not in stamens and carpels.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system of onion epidermis cells showed that GsAP1 protein was located in the nucleus. Yeas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test showed that GsAP1 had obvious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activity. The expression of GsAP1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flowering period of transgenic plants was much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GsAP1 in soybean flower formation wa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d molecular resourc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oybean varieties.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实验室(综合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688)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山,李向华;野生大豆在自然界中光温反应的规律[J];作物学报;2003年05期

2 杨振宇,本多健一郎,王曙明,马晓萍;中国东北抗蚜野生大豆重复鉴定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3 王敏,朱怀梅,苏琳婧,杨金凤,刘晓雪,刘萍;野生大豆耐盐性材料初步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4 李向华,王克晶,李福山;中国部分地区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及分布现状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年03期

5 戚克耀;讷河市发现成片野生大豆种群[J];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10期

6 王丽,宋志峰,金卫东,孟凡钢,黄璜;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维生素E含量的比较分析[J];作物杂志;2005年05期

7 戚克耀;王永生;佟伯德;;黑龙江省讷河市发现成片野生大豆种群[J];大豆通报;2005年06期

8 杨光宇,王洋,马晓萍,王昱,姜亚伦;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9 董芸芸;李剑民;;下渚湖发现名贵野生大豆[J];浙江林业;2005年06期

10 高红明;柏伟荣;包志峰;黎品秀;;人为活动对野生大豆种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荣霞;刘秀敏;常汝镇;宁慧霞;袁翠平;刘章雄;邱丽娟;;辽宁新宾县原位保护区野生大豆(Glycin Soja Sieb et 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文会;郭尚敬;郭彦;魏秀俭;孟萍萍;;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野生大豆耐盐性的影响[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瑞霞;张扬;郭玉炜;;野生大豆细胞质利用研究进展[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崔永实;曲刚;李光发;张健;李福林;任尉洁;潘荣春;;通化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及其利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5 杨光宇;洋锋;;野生大豆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6 杨光宇;王洋;马晓萍;王跃强;杨春明;王英男;高淑琴;蔡蕾;;野生大豆在大豆品种改良中的应用[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袁翠平;董英山;;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现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8 翟桂玉;姜慧新;刘信宝;沈益新;;间作配置对苏丹草+野生大豆生产性能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翟桂玉;沈益新;刘信宝;姜慧新;高琛;;间作配置对苏丹草与野生大豆间作的影响[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新;严继勇;高兵;;野生大豆抗草甘膦基因的漂移与检测[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克晶 李福山;种质资源库——野生大豆(1)[N];农民日报;2002年

2 王克晶 李福;种子资源库——野生大豆(2)[N];农民日报;2002年

3 梅广欣邋记者 叶滨;巴彦野生大豆列入联合国“保护名单”[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孔志军;铜仁发现成片野生大豆[N];铜仁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小伟 实习生 马榕;巴彦申请野生大豆资源保护项目[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6 记者 马芳;生存环境减少野生大豆告急[N];南方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传书;野生大豆中发现新的耐盐基因[N];科技日报;2014年

8 记者 瞿剑;我国率先构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组[N];科技日报;2014年

9 王克晶 李福山;种质资源库——野生大豆(3)[N];农民日报;2002年

10 宋玉环邋记者 王大波;巴彦野生大豆被联合国列为保护开发建设项目[N];哈尔滨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万明;山西野生大豆抗旱相关性状关联分析及P5CS基因标记开发[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吴彬;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的构建及其主要性状基因/QTL的片段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薛忠财;野生大豆抗盐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翟桂玉;一年生野生大豆的饲草生产性能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赵茹;野生大豆保护遗传学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希;野生大豆非生物胁迫相关水通道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杨靓;野生大豆渗透胁迫相关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燕雪飞;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罗庆云;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耐盐机理及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文自翔;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和演化及其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宝;野生大豆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2 刘莹;野生大豆耐盐基因定位及GmSALT3对大豆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王艳;延边地区与朝鲜罗先市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4 陈世轩;栽培×野生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大小与种子耐淹性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吴振敏;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野生大豆耐盐碱基因及功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6 尹光;中国野生大豆6个基因SNP筛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丽娟;野生大豆生物学特性、芽期耐盐性测定及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段建兴;几种野生大豆对盐碱土的适应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9 朴向民;中国吉林省与韩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10 王丹;冀东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55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55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