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01:33

  本文选题:opaque-2基因 + 多隐纯合体 ; 参考:《广西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选用3个含有opaque-2 (简称o2)基因的多隐性纯合体甜玉米自交系和3个不含opaque-2基因的多隐纯合体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ifing方法Ⅳ,用6个自交系组配成15个杂交组合,观测各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这些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研究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的表现从抽雄期、散粉期和吐丝期3个有关生育期的性状来看,两个亲本都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生育期延长,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生育期缩短。株高方面,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或两个亲本都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比双亲均没有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降低,表明o2基因导入有降低植株高度的效应。产量性状方面,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可以提高鲜穗产量,双亲均导入o2基因则有降低鲜穗产量的趋势。3类杂交组合的赖氨酸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o2基因的导入会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表明对于胚乳含量极少的玉米种质通过导入o2基因提高赖氨酸含量的效应并不明显。o2基因的导入有增加乳熟期可溶性总糖含量的趋势。2.配合力分析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穗行数4个性状的Gca方差显著而Sca方差不显著,表明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行粒数、穗长、秃尖长、鲜苞重、鲜穗重和可溶性总糖的Gca和Sca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性状测定值的大小与Gca和Sca效应值的大小并不完全一致,而与Tca效应值基本一致。3.遗传参数估计株高、穗位高、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表明主要受加性效应的控制,这些性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高于50%,可以进行早代选择。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穗长、秃尖长、鲜苞重、鲜穗重、行粒数、穗行数和可溶性总糖的加性方差小于显性方差,表明遗传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这些性状狭义遗传率小于50%,广义遗传率(除穗行数外)均较高,有望组配出较强杂种优势的组合。4.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鲜苞重与株高、穗长和行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吐丝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主要的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均不显著。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Abstract]: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main trai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main traits showe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total soluble sugar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height , ear length and number of grains ,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luble sugar and amino acid content did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俊杰,冯风琴,包志毅,夏晓峰;甜玉米辐照保鲜研究[J];核农学报;2002年03期

2 邵振中;甜玉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青峰,李小琴,张国运,宫庆友;甜玉米的加工利用和营销策略[J];作物杂志;2005年04期

4 李庆梅;王海明;刘秀霞;葛鹏飞;;甜玉米产业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9期

5 胡建广;王子明;;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J];玉米科学;2007年01期

6 徐秀兰;李健强;;甜玉米种子健康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年02期

7 邵金良;刘家富;黎其万;袁唯;汪禄祥;和丽忠;束继红;;甜玉米鲜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7年05期

8 刘立岩;;甜玉米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王德伟;;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钟元和;曾海泉;江新晓;贺远东;;甜玉米新品种田蜜2号生产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安红卫;苏云林;;甜玉米的选育和利用[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高科;胡建广;郑锦荣;刘建华;韩福光;文天祥;;甜玉米单倍体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形态鉴定指标筛选[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张建国;刘秦华;范传广;;甜玉米加工副产物的营养及青贮特性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耿大伟;耿蔷;田家波;宋杰;;气象因素与金龟子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气象因素与金龟子的发生对优质鲜食甜玉米的危害及防治)[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李余良;胡建广;刘建华;赵楠;张丽华;;高温诱导甜玉米雌穗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6 陆大雷;陆卫平;刘小兵;;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金芳;宋国安;刘佳;;鲜食玉米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8 陆大雷;陆卫平;刘小兵;;甜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福成;甜玉米籽粒品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环境的响应[D];扬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远荣;甜玉米的冰温贮藏保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刘友刚;甜玉米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D];延边大学;2007年

3 赵军华;浙江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龚淑敏;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关microRNA的鉴定与分析[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5 刘馨芬;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6 田艳秋;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7 俞平高;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的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春辉;微波预处理对甜玉米自发气调保鲜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海棠;甜玉米果蔬粥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夫国;甜玉米脂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与风味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3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63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