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因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26 03:44

  本文选题:综述 + 心肌病 ; 参考:《中国循环杂志》2016年11期


【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由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其主要特点为无继发原因的左心室肥厚,发病率大约1/500,亦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原性猝死(SCD)的最常见原因。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HCM疾病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基因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分别从基因检测技术的进展及该进展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异质性机制、开展新型药物、评估不同预后及优生优育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Abstract]: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 hcm ) is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heart disease caused by gene mutation encoding myocardiac muscle protein . Its main feature is that there is no secondary caus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 the morbidity is about 1 / 500 , it is also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udden death ( SCD ) of adolescents and athletes .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disease diagnosis ,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gen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discusses the heterogeneity mechanism , carries out new drugs , evaluates different prognosis and eugenics .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心血管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建设》(2012ZX09303-008-001) 2010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卫生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健;肥厚型心肌病22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边冀;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心脏杂志;2000年04期

3 孙明霞;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0年01期

4 郭秋杰;肥厚型心肌病13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16期

5 王可,李朝辉,来艳丽;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9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01年01期

6 李东煜,苏怡茜;肥厚型心肌病一家三代5例报告[J];农垦医学;2001年03期

7 高颖波;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年03期

8 陈礼平 ,王春明 ,韦铁民;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1年05期

9 高鑫,王国干,袁贤奇,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肥厚型心肌病晚期由肥厚转为扩张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02年01期

10 覃学美;15例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误诊分析[J];华夏医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玲;许迪;陆凤翔;姚静;雍永宏;庄燕;;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评价[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如海;袁瑞;赵平;;多普勒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预后的评价[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惠汝太;;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分子遗传进展[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4 赵敏;许亮;王蓓;刘小明;谷莹;翁轶南;;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舒张运动的评价[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亚欣;唐闽;田涛;方丕华;徐亮;宋雷;惠汝太;周宪梁;;6例合并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马翔;刘米莉;马依彤;;229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陈海燕;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葛均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海燕;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舒先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耿猛;杨俊华;;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云英;;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美闻;美发现早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王妍 整理 卢晓娣;肥厚型心肌病新突变被捕获[N];健康报;2009年

3 匡远深;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已不是罕见心脏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许锦东;肥厚型心肌病应针对并发症实施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通讯员 匡远深;肥厚型心肌病为成年人猝死要因[N];光明日报;2005年

6 副主任医师 容小翔;心肌病 分型治[N];大众卫生报;2001年

7 陈金伟;怎样对付原发性心肌病[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施施;携带m.2336T>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特异性iPS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致病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敏;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及候选基因突变筛查[D];复旦大学;2009年

3 安丰双;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及左房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4 宋雷;中国肥厚型心肌病部分基因突变谱分析及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李靖;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谢文丽;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背景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8 张红菊;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刘亚欣;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邵春丽;肥厚型心肌病的梗阻机制及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锡利;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与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米也赛尔·阿不都热依木;肥厚型心肌病左房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应变率显像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3 徐丽丽;肥厚型心肌病右心室心肌收缩同步运动及功能的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郭晓琳;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季玲;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赵士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抗心肌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闵生辉;多普勒组织显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收缩运动的协调性[D];南昌大学;2008年

8 耿猛;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边中睿;应变/应变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文华;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8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68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