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典型全氟化合物对大型蚤和斑马鱼生态毒理影响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8 14:21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科技大学》 2014年

典型全氟化合物对大型蚤和斑马鱼生态毒理影响初步研究

杨杰频  

【摘要】:PFCs表面活性剂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蓄积、不易降解、普遍存在,并具有生物学毒性效应等特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典型全氟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和全氟辛酸(pefluorocatanateacid,PFOA)对受试动物的毒理学效应。 研究内容包括PFCs对大型蚤和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试验,PFCs对大型蚤的亚急性毒性试验和子代21d恢复实验。确定PFCs对斑马鱼胚胎和大型蚤的LC50和EC50,以及亚急性毒性实验的第一次怀卵和产卵时间、第一次产卵数、成活率、整个试验过程中的产卵次数和总产卵数、内禀增长率。并比较受试动物对两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并评价PFCs在环境中的污染行为。结果表明PFOS和PFOA对大型蚤和斑马鱼胚胎的毒性都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按照鱼类生态毒性分级,PFOS和PFOA对大型蚤的毒性作用都属于低毒效应,PFOA对斑马鱼属于低毒物质,PFOS属于中毒物质。斑马鱼胚胎对PFOS暴露最敏感毒理学终点是脊柱畸形,而对于暴露96h PFOA,孵化抑制这一指标敏感性较高。在21d暴露实验中,随着两种PFCs暴露浓度的增加,大型蚤繁殖受抑制的情况逐渐加重。子代Fl(lst)在没有PFCs的影响下,相对于F0代大型蚤,,其各项生长和发育指标都有所恢复。但与空白组相比较仍有差异。这种趋势在高浓度组表现尤为明显。F1(3rd)在没有PFCs影响的情况下,其毒性指标恢复的接近空白组。F0代和F1(1st)代内禀增长率都随着母代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F1(3rd)代内禀增长率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在所有实验中,PFOS均表现出强于PFOA的毒性。 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此类物质低浓度、慢性水生毒性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弥补此类物质水生生物毒性资料缺乏,为制定安全的环境影响评价浓度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翔,王捷,王颖;应用胚胎检测技术评价氟吗啉对斑马鱼胚胎-幼体发育的影响[J];农药;2005年06期

2 端正花;朱琳;王平;张斌田;;双酚A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机理[J];环境化学;2007年04期

3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李燕;端正花;;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4 端正花;朱琳;宫知远;;己烯雌酚在斑马鱼胚胎中的生物蓄积及毒性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5 徐娟;吴南翔;;斑马鱼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和检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年04期

6 胡玮;程露阳;宋韫韬;夏鸿飞;孙大光;李鹏;李丹;陆彩玲;马旭;;硫代硫酸钠干扰斑马鱼胚胎发育并致畸[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9期

7 田文静;白伟;赵春禄;张智勇;崔俊安;何潇;马宇辉;赵宇亮;;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8 周寅;张红菱;;斑马鱼的实验室养殖方法及其实验应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崔俊安;张智勇;赵春禄;;钆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杨景峰;王亚臣;乔新国;包桂英;;甲拌磷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雯雯;杭晓明;王巍;刘聪;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蛋白质组特征[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张利军;史慧勤;彭双清;;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研究[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晗;;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林秀坤;;斑马鱼作为抗肿瘤药物模型的分子基础[A];第四届中国肿瘤大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6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10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妍;[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滕继濮;[N];科技日报;2010年

3 枫叶 编译;[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记者 熊琳晖 通讯员 孙慧;[N];长江日报;2013年

5 罗刚 李兵;[N];健康报;2004年

6 记者 李学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1年

9 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绘;17α-炔雌醇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浩;直观检测环境雌激素的转基因斑马鱼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杜长青;斑马鱼胸腺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周胜利;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宋春霞;斑马鱼胸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竺林;激活诱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在斑马鱼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殷健;重金属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普佳睿;神经调节素1在斑马鱼肠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燕舞;以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王倩;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娜;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以及内分泌干扰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向霄;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勉丽娜;水中苯酚含量的测定及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生态毒性诊断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4 王稼农;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斑马鱼生物技术平台建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嗣华;乙草胺和莠去津对斑马鱼的毒性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孙璐;斑马鱼中第二个纤连蛋白基因的识别与表达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瑞芳;凝血因子Ⅲb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淼;地塞米松磷酸钠导致斑马鱼颅面部发育异常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徐永学;高效氯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吴迪;林丹、β-硫丹对斑马鱼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8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