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
本文关键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11年
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
张婷婷
【摘要】:植物基因遗传转化最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已经使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方法依赖于组织培养,操作复杂,所用仪器昂贵,对操作者和实验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难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因此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植物转基因方法将抗逆性相关受体类蛋白基因(OsSIK1)导入不同品种玉米白交系,以期获得对盐碱性、干旱具有一定程度抗性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同时研究该方法在不同品种间转化率差异。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法,以大豆萌发种子为外源基因受体,将含有crylAc抗虫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中,以探讨该方法在大豆上的可行性,并根据大豆的具体情况对转化过程中的乙酰丁香酮浓度、超声波功率等因素进行试验,建立了适合于大豆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花粉介导法转化玉米 (1)采用超声波辅助的花粉介导法,将含有OsSI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郑58,98-2-19,昌7-2三个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在当代直接得到了T0代转化种子,其中郑58结籽272粒(结实率63.4%),98-2-19结籽27粒(结实率14.1%),昌7-2结籽167粒(结实率31.2%)。 (2)T1代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最终得到的转化植株数为:郑58,35株(转化率28.5%):98-2-19,4株(转化率20.0%):昌7-2,20株(转化率37.1%),初步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3)T2代植株遗传率为:郑58,34.3%;98-2-19,12.5%;昌7-2,55.0%。通过对这3个自交系的转化处理结实率、转化率和导入基因遗传率的比较分析,证明花粉介导法对不同自交系品种的转化率间存在差异,自交系郑58,昌7-2更适合采用花粉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 2.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转化大豆 (1)采用超声波辅助的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法,以大豆萌发种子为外源基因受体,将含有bar基因及cry1Ac基因的表达载体p3301ubiAc导入大豆中,通过除草剂筛选、PCR检测,证明转化率平均为6.9%。 (2)优化大豆转化体系:研究了乙酰丁香酮浓度、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幼苗期喷施除草剂的本底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当转化的菌液浓度OD600为0.5~0.6,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100μmol/L,超声波功率为800W时转化效率较高。 (3)用草丁膦浓度分别为1mg/L、1.5mg/L、2mg/L、3mg/L及5 mg/L的除草剂涂抹叶片,根据幼苗生长状态确定最佳的除草剂筛选浓度为1.5mg/L。在三叶期使用1.5mg/L的除草剂浓度进行筛选,可以淘汰大量非转基因和表达较弱的株系或个体,大大减少田间工作量及后期检测工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Q94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张江丽;黄丛林;王永勤;吴忠义;张秀海;;玉米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袁胜亮;李明;周国娜;姜文虎;高宝嘉;赵永强;;浅析抗虫基因种类及抗虫原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杜艳艳;;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的历程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4 李涛;蒋春志;赵青松;张孟臣;;大豆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童汉华;曹一平;章善庆;;耐草甘膦作物的选育研究概况[J];中国稻米;2006年06期
6 韩雪;韩岚岚;宋雯雯;高慕娟;张颖;王继安;;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农杆菌转化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曲姗姗;刘丽君;寇坤;唐晓飞;杨喆;;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ⅠA)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9年02期
8 练云;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位艳丽;;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9 赵东利,陈红波,聂秀菀,王新宇,郑国锠;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苦豆子遗传转化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3期
10 杜建中;孙毅;王景雪;郝曜山;程林梅;;转基因玉米中目的基因的遗传表达及其抗病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永东,许丽艳,李恩民;酵母单杂交诱饵质粒pHis-3NF和pLacZ-3NF的构建与鉴定[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2 吴丛梅,黄天华,吴德生,谢庆东,徐小虎;pEgr-P16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EC9706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4期
3 阮烨,王晓云,谢庆东,黄天华;外源DNA转染精子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3期
4 欧阳松应,徐寿水,沈文律,周传香,李春艳,欧阳红生;人PTE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U_(251)细胞中的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5 李涛,石年,吴又桐,周丽,董洁,王素青,陈亮;Bcl-2在溴氰菊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机制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6 陈传德,吴中亮,陈家堃;乙酸镍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转化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分析[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1期
7 熊小芳,黄天华,谢庆东,王晓梅,陈桂兰;精子携带的HBV DNA在小鼠早期胚胎中的复制与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3期
8 姜先荣;杨杰;周衍茂;;转基因技术应用及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研究进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李汝忠,沈法富,王宗文,王景会,刘承运,申贵芳;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10 孙红炜,尚佑芬,杨崇良,赵玖华,路兴波,王升吉;影响玉米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有关因素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江昌俊;叶爱华;李叶云;余梅;邓威威;;茶树ATP硫化酶和硒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樊荣辉;黄敏玲;钟淮钦;吴建设;林兵;叶秀仙;罗远华;;鹤望兰蓝色花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田永强;张荣意;朱中元;;人乳头瘤病毒线性平行杂交分型检测条件的建立及优化[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权;毛培菊;罗春贞;王缦;;HIV-1跨膜蛋白gp41的截短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朱勤勋;严雪;韩友斌;;鼠源IgG抗体F(ab')2片段及Fab片段的制备纯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朱美财;占志;王雅静;蔡庆;;刺桐胰蛋白酶抑制剂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在TPA纯化中的应用[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彭文涛;汪峰;崔中利;曹慧;;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卡那霉素抗性细菌多样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戴景瑞;王守才;谢友菊;王国英;杨会;张荣;;玉米基因工程与抗虫玉米育种[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红梅;王国英;谭振波;;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付凤玲;李晚忱;;N6培养基成分改进对玉米未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作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莲;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郭爱疆;猪带绦虫六钩蚴TSOL18抗原表位及组织定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小坚;家蚕类胰岛素基因BBX-B8的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高轩;小麦抗冻蛋白基因的分离与遗传转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妙霞;野生香蕉(Musa spp., AB group)抗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王发明;柚(citrus grandis Osbeck)单染色体AFLP分子标记体系及文库的建立[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李望丰;SsNHX1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表达及其耐盐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勇;白念珠菌高铁还原酶基因表达调控及Aft2p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于双妮;胰腺癌差异表达microRNAs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10 刘宏波;甘蓝型油菜抗病虫基因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秀萍;幽门螺杆菌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雅丽;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红梅;农杆菌介导百子莲抗寒基因CBF1高效转化体系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洪伟;超表达BOR1基因提高油菜硼效率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冉冉;枫香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化PaFT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余姣姣;天蓝放线紫红素生物合成上调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阿维菌素产量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鑫;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和评价三种BT基因(CRY1AC、CRY1C~*和CRY2A~*)抗虫水稻[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曹玲;AM真菌孢子萌发及其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黄潘;鸡胚性分化早期性别差异表达miRNAs的鉴定及其特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萍萍;盾壳霉产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腺苷脱氨酶(CMADA)基因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源霞;兰进好;杜景平;孙洪岩;;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于德花;刘玉新;张明兴;;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4 曾建军;曾川蓉;李晓红;;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向太和,杨剑波,吴家道;我国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和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6 张小四,李松岗,许崇任,赵建周,赵奎军;转Bt棉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器官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免疫学方法测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王进忠,孙淑玲,杨宝东;转Bt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前景[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李金才,崔彦宏,董海荣,王艳哲,张丽华;玉米花丝生长发育及受精结实能力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唐丁,郭龙彪,钱前;水稻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水稻[J];中国稻米;2005年05期
10 王傲雪,李景富,徐香玲,李桂英,王富,许向阳;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抗病毒基因导入番茄转化系统的建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翠丽;牛瑞明;袁丁;;玉米苗期及萌芽期抗旱性评定方法筛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全登庄;;雄性不孕玉米杂交种的育成和利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1期
3 吴绍骙;陈伟程;;关于玉米育种的几个问题[J];河南科技;1979年03期
4 张佩兰;阎玉基;;早熟、高配、抗逆玉米自交系“自改—1”的选育[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王林生,魏良友;四级程序繁殖玉米自交系的关键措施[J];河南科技;2000年01期
6 张飞雄;玉米两个自交系及其杂交F_1染色体G-带带型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7 杨密珠;;玉米高配合力自交系“53”的选育及应用[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4年01期
8 王琦琳;牛向丽;刘永胜;;玉米两个功能未知转录因子基因的转录后加工[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9 李胜,曹孜义;不同玉米种子常温保存10年后生理生化差异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06期
10 张德森;张厚芳;;玉米果穗发生的多样性[J];生物学通报;195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垫平;路银贵;苗洪芹;田兰芝;;玉米抗粗缩病遗传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杰;卞芬茹;马文奇;李兰海;;施磷对玉米磷素分配及植酸磷积累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陈爱芹;;豫西地区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建人;王华弟;黄贤夫;陈海波;;玉米主要品种对矮缩病抗病性的测定结果[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桂清;胡明江;;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互作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6 夏工厂;周宏美;;夏玉米品种高产栽培试验研究[A];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朱能宏;万永全;何艳琼;堵文丽;;泸西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A];云南省“粮食高产创建”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科技培训暨云南农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武涛;赵宗林;韩怀奇;;玉米苗期害虫日趋严重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9 程玉琴;张少文;;赤峰地区玉米适播期的分析及服务[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李红君;陈立杰;徐洪艳;金良;;“玉米香菇套种”技术要点及效益分析[A];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研讨会(西安)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江武 通讯员 吕根有;[N];河南科技报;2010年
2 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N];农资导报;2006年
3 冯国民;[N];山东科技报;2006年
4 农蓟弥;[N];农资导报;2007年
5 三北种业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技术部;[N];河南科技报;2009年
6 靳生平;[N];塔城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师洪飞;[N];农资导报;2007年
8 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 蔡义东 供稿;[N];湖南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立忠;[N];铁岭日报;2010年
10 董志水;[N];河北农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东;我国北方玉米品种及自交系更替过程中产量和生理特性的演进[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2 慈晓科;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演变规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晓磊;低钾下不同耐性玉米钾素积累及其延缓衰老的生理特性[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孙琦;我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耐旱抗病性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王立秋;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玉米导入系群体构建与自交系改良[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凤海;玉米抗旱性指标的筛选及其遗传特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于晓芳;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莉;玉米丝黑穗病抗性种质创制与选择[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9 孟昭东;玉米结实习性遗传规律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0 郑洪建;玉米叶片保绿性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高淀粉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生理基础及杂种优势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文迪;玉米淀粉分解酶活性动态以及其相关基因时空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婷婷;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D];山西大学;2011年
4 杜锦;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0年
5 张慧杰;玉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SsBHMT基因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杨树华;石竹自交系的初步选育与花药培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光达;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陈岩;玉米品种抗旱筛选及不同基因型差异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许明陆;武陵山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特性与育种潜力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0年
10 张亚丽;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及杂种优势预测[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