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pdf
本文关键词: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pdf
220-229
2010年8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19卷 第4期Vol.19,No.4
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崔广荣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综述了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的主要进展。外植体、、对文心兰类原球茎或丛芽诱导均产生重要影响,大田植株的花梗、、,
其中花梗及花芽为最常用的外植体,;为主,1/2MS、MS、浓度及其配比是文
,体细胞胚胎发
、。文心兰转基因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关键词:文心兰;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转基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5759(2010)0420220210
文心兰(Oncidium)又名跳舞兰、金粉蝶兰、瘤瓣兰,属复茎类洋兰,附生或地生,原产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巴西等地[1]。花小而繁多,形态变化多样,可连续不断地开放,是重要的三大洋兰之一,在多年的园艺研究中通过种间和属间杂交培育出了许多花色优美、四季开花的优良切花或盆栽品种。文心兰同其他兰科植物一样,按照传统的分株繁殖方法进行繁殖时,繁殖系数较低,因而其种苗繁殖主要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完成。早在1973年,Fast[2]就以花梗尖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文心兰离体再生体系,此后,国内外学者用不同的外植体分别建立了文心兰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为文心兰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传统杂交育种受制于种质资源,文心兰农艺性状改良及种质创新难以获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给兰花的遗传改良带来了希望,各种兰花包括文心兰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也悄然兴起。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旨在为文心兰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文心兰组培快繁研究主要进展
文心兰离体快速繁殖的基本技术环节主要包括:类原球茎或丛芽诱导、类原球茎或丛芽增殖、试管苗生根及移栽等,由于存在外植体基因型、地理区域等因素的差异,文心兰离体繁殖关键技术环节中依然存在较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研究者报道的相关结果也不尽相同。
1.1 类原球茎或丛芽诱导
类原球茎(protocorm2likebody,PLB)的形成是兰花离体培养过程中特有的发育现象,通过PLB的诱导和增殖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兰花试管苗的大量繁殖,也是各种兰花开展工厂化种苗生产的关键环节。同其他兰花一样,影响文心兰PLB诱导与增殖的因素有很多,但外植体的种类、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培养方式等是最关键的几个因素。
1.1.1 外植体 从理论上说,文心兰所有的组织器官均能够在特定培养条件下诱导PLB或丛芽的形成,建立其离体繁殖技术体系,但花梗及其花芽、茎(芽)尖、根尖是文心兰初代培养最为常用的外植体。
1973年Fast[2]报道了用花梗芽尖诱导PLB获得成功,建立了文心兰离体繁殖技术体系;Lim2Ho和Lee[3]以及Santana和Chaparro[4]也用花梗芽为外植体,通过PLB诱导、增殖与分化,实现了文心兰试管苗的大量增殖;中国台湾学者Chen和Chang[5]利用花梗节间组织,经体细胞胚胎发生和芽形成途径实现植株再生和大量繁殖。国内的陈兴贻[6]首先利用花穗和茎尖进行文心兰PLB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大陆文心兰组织培养
3收稿日期:2009208221;改回日期:2009211216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411010),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07B053)资助。
作者简介:崔广荣(19642),男,安徽长丰人,副教授,博士。E2mail:cuigr64@sina.
com
本文关键词: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8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