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的检测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death in a breeding farm in Shanghai, and to study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 carrying of virulence genes. The 16s rRNA gene, gyrB and rpoB housekeeper gene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establish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ains was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with the API-32E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specie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ir taxonomic status were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fimA,citC,gadB,mukF,katB,esrB and sodB sequences of 7 virulence genes,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virulence gene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results]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GY15 was th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ogeneic crucian carp.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16s rRNA,gyrB and rpoB genes of GY15 and the reported (Edwardsiella tarda) was over 99%.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and API identified the strain as E. tarda.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resense resulted in the death of allogynogenetic crucian carp. The half-lethal concentration (LD_ (50) was 4.26 脳 10 ~ 5 CFU/m / L; Seven virulence genes were detected in the pathogen.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sensitive to enrofloxacin, florfenicol and ofloxacin, and was sensitive to neomycin. Tetracycline and compound sulfamide showed resistance to drugs. [conclusion] E.tarda can infect allogeneic crucian carp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poses a threat to the breeding of allogynogenetic crucian carp.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No.201203085) 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项目 上海海洋大学知识服务平台项目~~
【分类号】:S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超睿,王可之,杨新山,高林;鲤鱼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J];内陆水产;2002年08期
2 王波;莫照兰;;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致病机理[J];海洋科学集刊;2007年00期
3 刘天强;黄冠军;刘衍鹏;肖丹;;銿爱德华氏菌常规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淡水渔业;2013年04期
4 李重实;李强;刘海燕;叶仕根;李华;;鲶爱德华氏菌间接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法的建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彬;黄婷;陈明;陈福艳;雷爱莹;梁万文;;致病性洶爱德华氏菌药敏及中草药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6 陈言峰;邹记兴;;20种中草药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5期
7 贺扬;张晓华;;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春;李凯彬;王庆;任燕;石存斌;吴淑勤;;斑马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陈昌福,,毛芝娟,王敏;福建爱德华氏菌对土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的感受性、耐药性研究[J];淡水渔业;1996年03期
10 王广和,王坚,朱永祥,王建明,陆仁海;柱状噬胞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混合感染鳗鱼报告[J];内陆水产;199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鸿洧;吴淑勤;石存斌;;爱德华氏菌亚单位疫苗的制备与纯化[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谢国驷;黄P";;迟缓爱德华氏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高志鹏;谢海侠;聂品;刘家寿;;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Ⅲ型分泌系统介导的自凝集和生物膜形成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胡宏晓;吕爱军;;鲫鱼鳃中洶爱德华氏菌和维罗纳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雷燕;戚瑞荣;唐绍林;李云冰;蓝雅玲;张会军;马家好;;人工养殖长吻洜(Leiocassis longirostris)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李杰;莫照兰;李贵阳;肖鹏;;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李华;魏畅;叶仕根;李强;;洶爱德华氏菌Ⅵ型分泌系统hcp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表达[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孔繁德;陈琼;王生育;黄印尧;陈信忠;龚艳清;;福建家养淡水鱼暴发传染病的细菌分离鉴定与防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隗黎丽;周秋白;熊六凤;王自蕊;杨竹青;刘毅;;江西地区黄颡鱼洶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10 朱凝瑜;孔蕾;贝亦江;丁雪燕;郑天伦;陈健舜;;中华鳖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N];中国渔业报;2013年
2 雷燕 戚瑞荣;爱德华氏菌、气单胞菌和虹彩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冬棚养殖点篮子鱼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4年
3 刘书明 朱学玲;襄樊市襄阳区举办异育银鲫“中科3号”推广暨水产培训会[N];湖北科技报;2009年
4 刘国信;异育银鲫的培育与养殖[N];中国渔业报;2005年
5 卞云斌 程龙兴;异育银鲫规模化人工繁殖的技术经验[N];东方城乡报;2006年
6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池塘主养异育银鲫[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7 宋长太;异育银鲫模式化养殖[N];中国渔业报;2004年
8 滨海县振东镇多种经营服务中心 周祖波 滨海县蚕桑站 郝传庆 董思文 滨海县畜牧兽医站 李传新 滨海县水产站 嵇爱华;饲料添加蚕沙养殖异育银鲫效果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9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章世元 俞路 王雅倩 姜德兴;L-肉碱对异育银鲫苗种生长的影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墨非;海水鱼类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周泽军;迟缓爱德华氏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刘洋;杀鱼爱德华氏菌中全局调控因子EsrB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分子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斌;迟缓爱德华氏菌易感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病原菌—宿主细胞互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孙云;迟缓爱德华氏菌高效疫苗的设计、构建以及免疫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李杰;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免疫效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王燕;两株海洋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机理研究及三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正丽;免疫增强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赵红月;异育银鲫促摄食物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何军;牙鲆家系的建立与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阳磊;洶爱德华氏菌和鲁氏耶尔森氏菌二联口服疫苗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潘延乐;洶爱德华氏菌ompN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产物对斑点叉尾洶的保护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郭欣;南方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孙苗苗;吲哚在迟缓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中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张华;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鳗弧菌灭活疫苗的免疫佐剂筛选[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7 邵建春;黄鳝源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分型及全基因组测序[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媛;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大菱鲆的被动保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9 陈然;海洋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因子功能初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10 赵路遥;杀鱼爱德华氏菌中Fur和EsrB对其生理和代谢的调控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324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2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