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耐盐相关基因GmNcl1功能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发布时间:2018-12-19 15:13
【摘要】: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大豆生产,因而鉴定大豆耐盐种质的分子标记对大豆耐盐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大豆耐盐相关基因Gm Ncl1等位变异位点的限制性酶切位点,通过酶切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酶切片段分析,开发建立了分子标记CAPS/Xba I。利用该标记对10份不同耐盐大豆种质进行酶切分型鉴定,然后通过测序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所开发的共显性标记CAPS/Xba I对10份大豆种质进行耐盐性鉴定,鉴定结果与依据表型进行鉴定的结果一致。由此可见,CAPS/Xba I可用于大豆品种的耐盐性鉴定。
[Abstract]:Soil salinization seriously affects soybean production, so molecular markers for identifying salt-tolerant soybean germplas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salt-tolerant soybean varieties. In this stud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sites of Gm Ncl1 allelic variation sites of salt-tolerance related genes in soybean were analyzed. The molecular marker CAPS/Xba I was develop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of PCR products,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 Ten soybean germplasms with different salt tolerance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and confirmed by sequencing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lt tolerance of 10 soybean germplasms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developed co-dominant marker CAPS/Xba I, 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CAPS/Xba I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salt tolerance of soybean varieties.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145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60584)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特大粒1号大豆[J];致富之友;2000年07期

2 陈应志;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一)[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3 东平;;祖国的大豆[J];植物杂志;1977年04期

4 石桂芳;李迎庭;郭修广;陈富润;;抓关键措施提高大豆产量[J];河南科技;1981年02期

5 田家乐;;话说大豆[J];山西农业科学;1984年06期

6 蒋南群;;大豆的选种[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09期

7 李彪,朱莉;巨棵型大豆简介[J];天津农林科技;1997年02期

8 周文新;大豆药用成分的研究概况[J];作物研究;1997年02期

9 徐庆玉;;对兴农2号大豆特征特性的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00年08期

10 郭蓓;大豆耐盐性研究的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海坤;卫志明;;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孙寰;;世界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动向[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3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吕晓波;;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萍;张忻爽;张淑珍;李文滨;;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NaCl胁迫的反应[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东惠茹;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绿叶;新品大豆——激光810[N];山西科技报;2001年

2 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政府 郭兴文;吕梁旱作区大豆丰产栽培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3 李江南 张正荣;高梁间种冬大豆效益高[N];四川科技报;2006年

4 楚雄州农科所 高廷科;黄豆高产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大豆始花期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2 郝荣华;大豆花型发育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乞永艳;大豆子叶异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诱导及其微粒体部分蛋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张治安;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5 刘海坤;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张涛;盐生和中生大豆属植物的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丽丽;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及表型性状关联位点发掘与优异位点序列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9 吴娟娟;大豆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mAOS)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广军;大豆光氧化相关性状、叶绿素含量动态表达和对豆卷叶螟抗性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末;大豆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思羽;大豆冠层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及萌发过程中子叶生理指标的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潘立君;大豆胚及胚乳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胡兴旺;农杆菌介导的GmWRKY70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5 代兵兵;大豆硫苷代谢功能基因GmSOT1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飞;干旱胁迫条件下大豆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李冠星;大豆自然群体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8 钟秀娟;转玉米C_4型PEPC基因大豆的分子特征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芬;大豆盐离子毒害机理及通过转基因提高大豆耐盐性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10 刘少林;大豆中嘌呤含量的测定及分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7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87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