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转ClCBF1基因地被菊的综合抗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6 14:25
【摘要】: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为我国传统名花,在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栽培。地被菊是菊科地被菊属宿根草本植物,经过人工杂交选育所得,开花密集,花期长,抗逆性强,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地被植物。目前有关地被菊(Chrysanthemum×grandiflorum)是的研究多集中在选育与栽培,对其抗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旱性的研究,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无论春夏开花还是秋菊类育种工作大都倾向于花大、色艳、重花容、好重瓣等品质因素,且其在秋冬陆地越冬时间较短。对地被菊综合抗性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转CICBF-1地被菊‘雪公主’(Chrysanthemum×grandiflorum'White Snow’)在高盐、干旱、低温胁迫逆境条件下多种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旨在探讨转基因地被菊综合抗逆性的能力,试验结果如下:1.为探究转基因ClCBF1-3、CICBF1-6株系的耐盐能力,用不同NaCl浓度分别对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地被菊幼苗进行胁迫处理,20d后测定幼苗叶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2种酶SOD、POD的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在NaCl胁迫下,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幼苗的MDA含量、脯氨酸始终保持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野生型的MDA含量高于转基因株系,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的MDA含量高于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POD活性则均低于转基因型,在胁迫后期,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高于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在NaCl时间胁迫下,转基因ClCBF1-3、ClCBF1-6株系的MDA含量及脯氨酸含量稳定升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均高于野生型,且在胁迫后期,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的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的SOD活性、POD活性均高于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野生型幼苗的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保持持续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对NaCl胁迫表现出更积极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从总体变化趋势表明转基因型的耐盐性得到了提高。2.对转基因ClCBF1-3、ClCBF1-6株系及野生型地被菊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以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胁迫时间下幼苗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分析比较水分的缺失对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幼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野生型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不断升高,SOD活性、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胁迫过程中,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干旱胁迫后期,野生型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SOD活性、POD活性低于转基因型,且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低于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的蛋白质含量、POD活性低于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野生型的MDA含量高于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转基因ClCBF1-6号株系的MDA含量高于转基因ClCBF1-3号株系。由此可以看出转ClCBF1基因植株明显区别于野生型,比野生型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综合分析表明ClCBF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成功表达,并提高了植株的抗旱性。3.对转基因ClCBF1-3、ClCBF1-6株系及野生型地被菊幼苗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两个转CICBF1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幼苗为材料。对经过低温胁迫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幼苗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而持续呈升高趋势,SOD活性、POD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胁迫后期,POD活性又有所升高。在不同胁迫时间下,野生型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整体趋势呈升高趋势,转基因株系的POD活性的先升高后降低,后又有所上升。综合趋势表明,转基因ClCBF1-3、ClCBF1-6株系及野生型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整体变化差异性不明显。综上所述,在低温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抗寒耐性方面均能抵御一定程度的低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8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梅;地被菊的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3年02期

2 李素梅,王浩,高建华;地被菊繁殖与栽培[J];新农业;2005年02期

3 张燕;;地被菊的繁育及养护[J];职业技术;2006年16期

4 李锦馨;;地被菊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1期

5 董秋玲;;地被菊的园林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4期

6 付少平;;地被菊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02期

7 王卉,刘少翔,赵处文,,赵林爱,刘云;地被菊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8 徐庆林,陈银芬,田耘,李锦馨;地被菊的引种与驯化[J];宁夏农林科技;1999年06期

9 张玄兵,姚胜,梁冬霓;地被菊六个品种的引种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晓东,施冰,李强;施肥对地被菊生长发育及开花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娇鹏;陈俊愉;;地被菊研究四十年及今后展望[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2002—2006)[C];2002年

2 赵惠恩;陈俊愉;;地被菊新品种简介[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1997-2001)[C];2001年

3 靳t

本文编号:2392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92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e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