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基因:中药作用的新靶点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timing medication" and "tak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times"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This concept coincides with modern time pharmacology, time toxicology, and time therapy.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biological clock not only affects the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drugs, but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oxicity of drugs. Biological clock is an internal mechanism of biologic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eriodic changes. It exists i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tissues and cells. The biological clock system consists of core genes (Clock,Bmal1 and Npas2), negative feedback genes (Cry and Per), clock control genes) and target genes (Dbp,Rev-Erb 伪, Ror 伪, Csnk,Temless, et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t the level of molecular biology,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can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by affecting the biological clock gene, therefore,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iological clock.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multi-targe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作者单位】: 遵义医学院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特色民族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560592)~~
【分类号】: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首个中药复方专利在澳诞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4期
2 李睿明,姜巍;应重视抗菌中药复方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3 王洪飞;让文化魂宝焕发熠彩——“中药复方再优化”研究的思考[J];首都医药;2001年06期
4 刘亚明,牛欣;关于中药复方产业化发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年04期
5 肖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浅析[J];海峡药学;2006年03期
6 李秦川;潘勤;;中药复方在欧盟注册的对策探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年04期
7 荆鲁;王停;周刚;;中药复方优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9期
8 张建国;试论用中药方剂理论指导中药复方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年00期
9 邵以德;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年02期
10 郑有顺;;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途径[J];吉林中医药;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静;刘培勋;;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研究之思考[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薛燕;;以现代科学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霰弹理论及其重要意义[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3 欧丽娜;张建军;王景霞;李伟;高学敏;;中药复方优化实验设计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立春;薛燕;;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之霰弹靶点理论[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任兵;刘斌;石钺;陆蕴如;;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6 程静;;中药复方的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为宇;;中药复方名词英译标准化的探讨[A];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张永祥;;中药复方新药研制的思路与方法[A];中国科协第二十三届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论文集[C];2008年
9 陈冠林;周福生;许仕杰;游章才;黄海阳;汤金波;;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梁国刚;;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方法的探讨[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芳;传统中药复方研发畅想中药全球化[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史大卓 马 迁;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的复杂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赵国平邋钱三旗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崔昕;透视微粉中药[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赵建荣 李晓玫;中药复方成分分析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于丽珊;必须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及复方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马佳邋吴m#麓;院士证明中药复方科学性[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第二军医大学 张卫东;更全面地确定中药靶标[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严令耕;中药与西药研究可相互借鉴[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10 陈楠;中药是这样制成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加谋;运动结合中药复方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庞立健;基于肺络理论中药复方干预IPF TGF-β_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及TH1/TH2失衡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郑春丽;基于靶点网络的中药复方协同整合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周明眉;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探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蒋捍东;中药复方肺康灵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张斌;清活Ⅰ号中药复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损伤的抗氧化应激分子机制及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测定[D];复旦大学;2006年
7 程新锐;中药复方脑得生的有效成分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刘倩;不同给药途径的含苦参中药复方的化学和代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郭宇洁;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组方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汝锦龙;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的构建和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学沛;抗感染中药复方NZ的药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杨晓;我国传统跌打损伤中药复方6种元素含量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徐佳;富碘中药复方对碘缺乏NOD.H-2~(h4)小鼠心肾D2及D3mRNA表达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徐文慧;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王亚楠;基于斑马鱼睡眠行为探讨中药复方及表面活性剂对生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南开大学;2015年
7 周泽琴;抗感染中药复方NZ的研究(续)[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8 赖秋华;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广州市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马旭;抗痛风中药复方的优选及其对高尿酸血症小鼠XOD、ADA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10 刘小媛;中药复方液对麻黄素损伤小鼠卵巢的保护作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92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39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