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苦荞FtPCS基因克

发布时间:2019-05-27 02:35
【摘要】:该研究以Pb~(2+)诱导的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叶片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RT-PCR克隆,获得苦荞植物络合素合酶(Phytochelatins,PCs)基因(FtPCS);采用无缝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CS,并通过反向-HPLC结合DTNB[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柱后衍生的方法,对纯化的FtPCS重组蛋白在Pb~(2+)存在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揭示FtPCS基因在苦荞重金属富集和解毒过程中的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苦荞FtPCS基因组序列全长5 456bp,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FtPCS基因ORF序列全长1 485bp,编码49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5.10kDa。可溶性分析表明,苦荞FtPCS基因在E.coli BL21Star(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采用梯度透析复性并结合钴离子螯合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化的FtPCS重组蛋白,复性的FtPCS蛋白具有催化GSH生成PC化合物的活性,而且低浓度的Pb~(2+)对其催化活性具有激活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 leaf transcriptional group induced by Pb~ (2), the (FtPCS); gene of Tartary buckwheat plant complex enzyme (Phytochelatins,PCs) was obtained by RT-PCR cloning.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PCS, was constructed by seamless cloning and derivatiz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reverse-HPLC binding DTNB [5, 5] dithiobis (2-nitrobenzoic aci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purified FtPCS recombinant protein in the presence of Pb~ (2) was analyzed,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FtPCS gene in the process of heavy metal enrichment and detoxification in Tartary buckwhe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ll length of Tartary buckwheat FtPCS genome sequence was 5456 BP, including 8 exons and 7 introns, and the ORF sequence of FtPCS gene was 1485 BP, encoding 494 amino acids and predicting molecular weight of 55. 10 KD. Soluble analysis showed that Tartary buckwheat FtPCS gene wa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in E.coli BL21Star (DE3). The purified FtPCS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obtained by gradient dialysis renaturation and cobalt ion chelating chromatography. The renatured FtPCS protein has the activity of catalytic GSH to PC compound, and low concentration of Pb~ (2) can activate its catalytic activity.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6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24520152214)
【分类号】:S517;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耀辉;王冠;刘凯;于寒松;;苦荞中查尔酮合成酶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7期

2 李学俊;郭彦飞;闫倩;陈鹏;;苦荞类过敏原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8期

3 时政;黄凯丰;陈庆富;;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史兴海;李秀莲;高伟;林如法;崔林;;山西省苦荞种质资源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09期

5 程树萍;;苦荞引种试验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21期

6 石艳华;张永清;罗海婧;;化学调节物质浸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苦荞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1期

7 王转花,张政,林汝法,,周明德;苦荞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4年05期

8 严伟,张本能;苦荞部分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6期

9 吴云江,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苦荞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2001年04期

10 莫日更朝格图;王鹏科;高金锋;高小丽;柴岩;;苦荞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许明;韩亮;李艳琴;;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国柱;申慧芳;;辐射诱变选育苦荞高黄酮突变体的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尚敇;王宗德;陈宏伟;邱业先;;添加锌素营养液对培养苦荞芽菜品质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春;陕方;薛春生;段亚利;丁卫英;;黑苦荞醋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振煌;王转花;;美拉德反应对苦荞过敏原Fag t3免疫活性的影响[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耀文;夏楠;杜晓磊;徐明;李艳琴;;苦荞SRAP和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海平;李灵芝;黄中奎;邢国明;;锰、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海平;李灵芝;郑少文;邢国明;;硼、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新宇;杨足君;冯娟;邓波;庞小峰;任正隆;;荞麦属植物分类的FTIR光谱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鹏 刘润合;灵丘两企业联手做强苦荞业[N];大同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蒋映春;愿凉山苦荞茶:一路走好[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林东升;甘洛建成万亩黑苦荞示范基地[N];农民日报;2007年

4 记者 翟培天;凉山成为我国最大的苦荞生产基地[N];四川科技报;2006年

5 梁新民 王虎成;三晋苦荞研究开发达国际先进水平[N];太原日报;2006年

6 杨美;甘洛黑苦荞一枝独秀[N];凉山日报(汉);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环太苦荞 “药食同补”[N];凉山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杨扬;我州苦荞产业又有新发展[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梅;博士与苦荞[N];贵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田雁 通讯员 刘润合 王鹏 刘富强;苦荞“种出”甜蜜生活[N];大同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国旭丹;苦荞多酚及其改善内皮胰岛素抵抗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董新纯;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智秀娟;苦荞功能成分的研究及NIR技术在荞麦制品防伪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成磊;苦荞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芽期逆境胁迫中的应答及重组FtPAL和FtFLS的酶学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延利;萌发对苦荞黄酮合成的影响及萌发物抑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艳辉;苦荞麦脱壳工艺及主要参数的优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俊芳;苦荞在彝族习俗中的社会功能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4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赵琳;苦荞萌发期生理活性及其蛋白抗菌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晓丹;苦荞胁迫萌发及功能性成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7 陈英娇;苦荞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俐;苦荞叶茶加工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及其香气成分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朱智慧;施硒对苦荞抗衰老生理和硒含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燕雪芬;苦荞苯丙氨酸解氨酶(FtPAL)和花青素还原酶(FtANR)的重组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制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85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485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