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控制水稻金黄色颖壳与节间基因OsCAD2的图位克隆

发布时间:2019-07-17 15:33
【摘要】:【目的】水稻色素不仅对其自身生长发育有重要生理作用,而且在水稻育种、农副产品改良等方面运用比较广泛。对水稻色素相关基因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研究色素代谢途径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粳稻长粒粳(CLJ),在突变体库内筛选到一个金黄色颖壳与节间突变体gh881;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与gh881的主要农艺性状;将gh881与野生型及中恢8015杂交,观察BC1F1及F1植株表型,并对BC1F2及F2表型分离进行卡方检验,对gh881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2群体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对gh881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采用q PCR检测颖壳颜色相关基因在gh881与野生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节间以及剑叶叶鞘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颖壳与节间均呈金黄色;除单株有效穗数外,gh881突变体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均极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gh881的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并最终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标记FH-13和RH-25之间,物理距离约33.2 kb,该区域中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s)。【结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发现其中一个编码肉桂醇脱氢酶(CAD)的基因OsC AD2(Os02g0187800)的3 563 bp处发生了1个单碱基突变(G转换为A),导致该基因编码区的第29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由此认为该突变体为OsC AD2基因单碱基突变的新等位基因。q RT-PCR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节间中OsCAD2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而在剑叶叶鞘及穗部则基本都是极显著增加,其他相关基因也发生显著变化,证实OsCAD2是木质素代谢中的重要基因,且可能与其他相关基因存在反馈调节。
文内图片:突变体gh881的表型分析
图片说明: 468中国水稻科学(ChinJRiceSci)第31卷第5期(2017年9月)因包括:OsMYB48、Os4CL、OsCHI[4]、OsCAD2[6]和OsPAL4[15]。2结果与分析2.1突变体gh881表型特征成熟期,野生型长粒粳的谷粒颖壳为正常的淡黄色,节间也表现为正常的浅绿色;但突变体gh881的谷粒颖壳与节间均呈现金黄色(图1)。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除单株有效穗数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外,突变体gh881株高、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极显著降低(表2),可能由于突变体内颖壳和节间颜色变化导致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2.2突变体gh881表型发育进程分析参照程式华等[20]水稻稻穗分化发育各期形态特征的鉴别方法,分别观察野生型和gh881突变体抽穗前15d(S1)、抽穗前7d(S2)、抽穗前3d左右(S3)以及始穗期(S4)和开花当日(S5)五个时期的小穗、节间以及剑叶叶鞘的颜色变化情况(图2)。结果发现,野生型穗部颜色变化正常,从S1到S5期,A,B,C,D分别为野生型(WT)与gh881突变体成熟期的穗部和节间表型。A,B,CandDrepresentthephenotypeofpanicle/grainandinternodeofgh881anditswildtype(WT)atmaturitystage,respectively.图1突变体gh881的表型分析Fig.1.Phenotypeanalysisofmutantgh881.表2野生型与gh881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平均值±标准差,n=10)Table2.Comparisonofmainagronomictraitsbetweengh881anditswildtype(WT)(Mean±SD,n=10).性状TraitWTgh881P株高Plantheight/cm74.75±0.9672.80±1.62**P<0.01单株有效穗数No.ofpaniclesperplant11.20±1.6912.40±1.43P=0.07每穗总粒数No.ofspikeletsperpanicle132.31±6.19104.03±8.08**P<0.01每穗实粒数No.ofgrainsperpanicle117.46±4.946
文内图片:突变体gh881的表型分析
图片说明: 468中国水稻科学(ChinJRiceSci)第31卷第5期(2017年9月)因包括:OsMYB48、Os4CL、OsCHI[4]、OsCAD2[6]和OsPAL4[15]。2结果与分析2.1突变体gh881表型特征成熟期,野生型长粒粳的谷粒颖壳为正常的淡黄色,节间也表现为正常的浅绿色;但突变体gh881的谷粒颖壳与节间均呈现金黄色(图1)。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除单株有效穗数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外,突变体gh881株高、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极显著降低(表2),可能由于突变体内颖壳和节间颜色变化导致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2.2突变体gh881表型发育进程分析参照程式华等[20]水稻稻穗分化发育各期形态特征的鉴别方法,分别观察野生型和gh881突变体抽穗前15d(S1)、抽穗前7d(S2)、抽穗前3d左右(S3)以及始穗期(S4)和开花当日(S5)五个时期的小穗、节间以及剑叶叶鞘的颜色变化情况(图2)。结果发现,野生型穗部颜色变化正常,从S1到S5期,A,B,C,D分别为野生型(WT)与gh881突变体成熟期的穗部和节间表型。A,B,,CandDrepresentthephenotypeofpanicle/grainandinternodeofgh881anditswildtype(WT)atmaturitystage,respectively.图1突变体gh881的表型分析Fig.1.Phenotypeanalysisofmutantgh881.表2野生型与gh881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平均值±标准差,n=10)Table2.Comparisonofmainagronomictraitsbetweengh881anditswildtype(WT)(Mean±SD,n=10).性状TraitWTgh881P株高Plantheight/cm74.75±0.9672.80±1.62**P<0.01单株有效穗数No.ofpaniclesperplant11.20±1.6912.40±1.43P=0.07每穗总粒数No.ofspikeletsperpanicle132.31±6.19104.03±8.08**P<0.01每穗实粒数No.ofgrainsperpanicle117.46±4.946
【作者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超级稻研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4AA10A603) 浙江省粮食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Y2016PT34);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项目(CAAS-ASTIP-2013-CNRRI) 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专项(201403002)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增芝,唐世林,王建梅,张勤;水稻的颖壳为何像鸟嘴[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2 金竹;;不同品种和施肥处理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3 崔学贵;朱顶目;顾文亮;张红叶;钱素菊;汤如海;孙扬国;;2010年水稻白色颖壳现象研究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4 闻章辉;;水稻颖壳开裂变形原因的推导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5 施思;刘坚;马伯军;钱前;;水稻颖壳发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2年05期

6 任万军;刘喜传;杨文钰;樊高琼;;颖壳去除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发芽成苗的影响初探[J];种子;2006年10期

7 陈娟;;水稻花后颖壳和果皮光合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8 胡园园;马友华;胡芹远;张丽娟;田雁飞;汤雷鸣;;江淮丘陵地区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生理因素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9 李贺;王艳;李美善;许明子;刘宪虎;;水稻不同品种颖壳横向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10 陈报章,王象坤;水稻颖壳硅石的初步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水稻科学;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海莎;侯磊磊;朱德来;姬生栋;;抗鸟害水稻材料稻谷颖壳超微结构观察[A];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海莎;朱德来;魏松浩;史昕钰;姬生栋;;一种抗鸟害水稻突变株系颖壳SEM观察及能谱分析[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万国峰;樊颖伦;侯雷;李楠;吕志伟;张文会;;野生稻渗入系颖壳颜色的简易测定及QTL定位分析[A];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爱宏;张亚芳;左示敏;陈宗祥;吴昌银;张启发;潘学彪;;T-DNA标签法克隆水稻颖壳发育相关基因DH1[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方圆;沿淮及淮北地区大面积水稻出现白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水清;裂颖稻谷能作种用[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玲;水稻紫黑色颖壳Pbh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耿立清;北方粳稻粒重形成机理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廖莉;水稻颖壳开裂和长根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D];浙江大学;2014年

2 龙珏臣;水稻颖壳退化突变体degenerated hull 3(dh3)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6年

3 张国荣;白化颖壳大麦的遗传、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金婷;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颖壳细胞学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6 罗丽丽;水稻颖壳厚度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亮杰;水稻印水型CMS恢复基因、金黄色颖壳和节间基因的初步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赵孝东;水稻部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5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15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