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异黄酮合成途径基因的进化分析及转录因子GmMYB184的功能鉴定

发布时间:2019-07-23 12:03
【摘要】:异黄酮是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对于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非常重要,并且有着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因此提高异黄酮含量是大豆品质育种的目标之一。但是大豆异黄酮的合成代谢途径非常复杂,对单个途径酶进行修饰的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蛋白互作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大豆异黄酮合成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对于转录因子的研究能够促进大豆异黄酮或者其他农艺性状的改良,对大豆品质的遗传工程有所帮助。异黄酮的合成起始于苯丙烷代谢的公共途径,从苯丙氨酸开始,由一系列含有多个拷贝的酶催化,由分支节点酶导入异黄酮合成的分支途径,最终形成异黄酮及异黄酮类衍生物。尽管苯丙烷代谢途径包括其分支异黄酮代谢途径是目前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次生代谢途径,但是关于异黄酮代谢途径基因的分子进化仍然所知甚少,因此,研究关键基因的进化模式,结合“metabolons”理论的途径酶互作分析,有助于更透彻地了解异黄酮代谢途径复杂的调控网络。此外,鉴定一些调控途径关键酶的转录因子可以进一步了解异黄酮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为代谢工程和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异黄酮代谢途径基因进行进化模式的分析,发现关键基因经历了相似的选择模式,并表现出趋同进化,推测这些酶可能形成大分子蛋白复合物。用酵母双杂的方法对途径一部分酶的拷贝组合进行了互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FS能够与分支节点酶CHS、CHR互作,CHI能够与CHS、CHR互作,PAL能够与C4H互作。这些结果一定程度证明了这样的大分子蛋白复合物存在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克隆了一个大豆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转录因子GmMYB184并进行了初步的功能验证。亚细胞定位研究证实了 GmMYB184转录因子的细胞核定位。组织表达分析表明了该转录因子基因与IFS2的表达模式相同,在根和成熟种子中大量表达,并且随着种子发育,表达量上升。同时,GmMYB184和IFS2的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的积累模式相似。谷胱甘肽诱导表达分析表明该转录因子基因与IFS2共诱导,可能参与相似的生物过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其对异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转录激活活性影响,发现GmMYB184能够分别促进CHS8和IFS2启动子表达活性提高5倍和7倍。最后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找到该转录因子在异黄酮合成调控中的直接作用证据。沉默GmMYB184导致异黄酮含量的显著下降,表明GmMYB184转录因子对于异黄酮的合成过程是必须的。但是,过表达GmMYB184不足以显著提高毛状根中异黄酮的含量。总之,本研究从进化选择、蛋白互作和转录调控等层面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为大豆异黄酮合成的分子机制及大豆异黄酮相关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勇;徐杰;张淑珍;姜振峰;李文滨;;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陈彦杞;;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2017年31期

3 李忠秋;;大豆异黄酮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草食动物;2010年01期

4 袁松梅,赵晋府;大豆异黄酮与大豆皂甙[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5 王战利,余礼碧;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效[J];西南国防医药;1999年S1期

6 许浮萍;梁志家;田娟娟;;应用膜分离结合醇沉法纯化大豆异黄酮[J];食品科学;2009年16期

7 孟凡钢,富健,孟庆良,彭辉,陈书森,宋志峰;大豆异黄酮研究与育种概况[J];吉林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8 石宝明,范淑玲;大豆异黄酮的作用及其对动物生产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3年05期

9 金俊艳;郝为民;;浅谈大豆异黄酮产品[J];现代化农业;2007年02期

10 郭京晓,武虹,林春花,崔洪斌;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J];大豆通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巍;;大豆异黄酮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2 ;大豆异黄酮、乳类与健康[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宋立华;蔡东联;;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营养与保健食品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沈益民;方玉英;;国内外大豆异黄酮功能与应用研究[A];上海市粮油科技学术报告会、上海市粮油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闫祥华;;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医学意义[A];山东营养学会营养与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余礼碧;王战利;;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效[A];四川省营养学会1999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7 张新容;张晓雁;赖坚;;大豆异黄酮维E软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80例[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年

8 唐巍;张玉梅;;大豆异黄酮降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9 糜漫天;;大豆异黄酮的摄入量及推荐量[A];中国营养学会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样板稿汇编[C];2011年

10 糜漫天;;大豆异黄酮功效作用及人体参考摄入量建议[A];中国营养学会第二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讨会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小年;豆,能给人类带来如此益处[N];中国医药报;2017年

2 特约撰稿 徐铮奎;大豆异黄酮:扩张的速度与激情[N];医药经济报;2014年

3 广州华博生物制药研究所医学博士 黄清春;大豆异黄酮:让美丽再一次开始[N];广东科技报;2004年

4 德以;含大豆异黄酮药物有可能致癌[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张坤盛;如何打开大豆异黄酮产品市场[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李春;与其乱服钙剂不如饮奶喝浆[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丁 乡;大豆异黄酮市场潜力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张炳文 郝征红;大豆与健康[N];科技日报;2001年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刘兆平 卢承前;大豆异黄酮与女性慢性疾病[N];科技日报;2002年

10 王心见;大豆异黄酮有利于后代心脏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立华;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马丽娟;大豆异黄酮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蒋守群;大豆异黄酮对岭南黄羽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大勇;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5 刘澎;大豆异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6 吴波;Desulfovibrio vulgaris Hildenborough的销酸盐适应机制及抗压全局转录因子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段梅;脂锚定转录因子MfNACsa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赵盼盼;番茄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SlMYB41和SlMYB64基因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9 周泉;小鼠组织器官及NCI60癌症细胞系转录因子蛋白质组学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10 何莉;转录因子CTCF的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莹;大豆异黄酮合成途径基因的进化分析及转录因子GmMYB184的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莉;钾肥对大豆异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3 龚凌霄;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精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紫璇;酸面团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及其面包烘焙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5 李仲阳;大豆异黄酮对萨能种公羊繁殖性能及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晓博;白藜芦醇和大豆异黄酮对PD相关模型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7 张s,

本文编号:2518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18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