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HSS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发布时间:2019-07-24 18:48
【摘要】:大豆中含硫氨基酸匮乏,限制了大豆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为了提高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含量,利用人工设计合成的高含硫氨基酸贮藏蛋白基因(HSSP)转化大豆。以载体p TF101.1为骨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TFGS,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品种东农50,经PCR及试纸条检测,获得转基因大豆16株,基因的转化效率为1.94%。对转基因大豆株系GSDL5进行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HSSP基因在种子中超量表达,而在其它组织部位仅有微量表达。采用接头PCR方法对株系GSDL5基因组插入位点侧翼序列进行克隆,获得与大豆基因组序列匹配的436 bp侧翼序列,HSSP基因插入2号染色体基因的非编码区。经研究,获得了遗传背景明确的,仅在大豆种子中超量表达HSSP的转基因株系GSDL5。
[Abstract]:The lack of sulfur amino acids in soybean limits the nutritional and commercial value of soybea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ulfur-containing amino acids in soybean, the high sulfur amino acid storage protein gene (HSSP) was used to transform soybean. Using vector p TF101.1 as skeleton,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 TFGS,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soybean variety Dongnong 50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method. 16 transgenic soybean strains were obtained by PCR and strip test, and the gen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was 1.94%. The tissue specificity of transgenic soybean line GSDL5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SSP gene was overexpressed in seeds and only slightly expressed in other tissues. The flanking sequence of GSDL5 genome insertion site of strain GSDL5 was cloned by junction PCR, and the 436 bp flanking sequence matched with soybean genome sequence was obtained. HSSP gene was inserted into the non-coding region of chromosome 2 gene. Through the study, a transgenic line GSDL5. with clear genetic background and overexpressing HSSP in soybean seeds was obtained.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4ZX08004-003-002)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铮,裴颜龙,赵荣娟,王岚,李强;大豆辐射育种的某些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年02期

2 张文明,姚大年,王昌初;包衣大豆种子贮藏方法的研究[J];种子;2001年03期

3 刘宪,李建花,刘朝太,池林根;不同条件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初探[J];种子科技;2001年02期

4 刘宛,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梁文举,台培东,许华夏,张海荣;1,2,4-三氯苯胁迫对萌发大豆种子中活性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5 刘鹏,杨玉爱;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王学东,苍晶,崔琳,桂明珠;大豆种柄的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6期

7 刘鹏,徐根娣,姜雪梅,应小芳;铝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03年01期

8 张文明,郑文寅,任冲,赵斌,姚大年,王昌初;电导法测定大豆种子活力的初步研究[J];种子;2003年02期

9 周化斌,姜丹,金卫挺,徐根娣,刘鹏;锰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03年04期

10 杨晓杰,孙志琳;阿司匹林和复方新诺明对大豆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华;徐豹;王宁;;大豆在东方大陆的历史[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2 方旭前;邱丽娟;;大豆过敏蛋白特性及其遗传改良[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邵志刚;杨德旭;刘畅;焦维鹏;高连兴;;大豆输送损伤特征及规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树起;韩丽梅;杨振明;阎飞;鞠会艳;;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麻浩;王立群;宋利茹;;高温高湿胁迫下大豆种子田间劣变分子机制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本华;李成华;;静电场对大豆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7 王学东;苍晶;崔琳;桂明珠;;大豆种柄的扫描电镜观察[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李春梅;杨守萍;盖钧镒;喻德跃;;大豆种子蛋白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徐晓燕;李春梅;盖钧镒;喻德跃;;大豆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任海祥;童淑媛;杜维广;邵广忠;杜震宇;宗春美;岳岩磊;王玉莲;;水分胁迫对大豆形态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梅隆;突破关键科技 提高大豆产量[N];农民日报;2011年

2 陈瑞英;如何贮藏大豆种子[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朱满仓;种用大豆贮藏[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4 陈贵善;秋大豆留种春种好[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洋县黑米名特作物所 张彦春;大豆施钼莫忽视[N];陕西科技报;2005年

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东北及内蒙古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08年

7 ;专家提出主产区大豆春播技术[N];农资导报;2008年

8 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研究员 张代平 助理研究员 宋晓慧;大豆春季播种阶段注意事项[N];北大荒日报;2014年

9 记者 纪可真;控制好大豆播种密度[N];佳木斯日报;2008年

10 ;大豆播种密度与深度[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思军;大豆抗虫基因转移及其转化系统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陈伟;应用基因沉默技术调节大豆脂肪酸代谢进而选育高油和高油酸大豆新材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付三雄;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王丽群;春大豆种子田间劣变抗性的评价及抗性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马淑梅;大豆硫素代谢与蛋白质功能组分的关系[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胡瑞波;大豆FT/TFL1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7 关荣霞;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中国大豆与日本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何漪;大豆NDH复合体及其在盐胁迫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9 姜振峰;大豆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QTL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宋冰;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基因SCTF-1、STF-2、STF-3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微;激光辐射与微重力效应对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

2 唐勇;昆虫多糖对大豆增抗逆促生长效果及其机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3 高祥;高压芒刺正电场促进大豆种子萌发及提高其活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颜克亮;大豆种子形态建成期与成熟期正反抑制消减文库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兆林;生石灰调节大豆根际微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6 刘辉;高压芒刺电场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其活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晓燕;大豆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志勇;大豆种子主要寄藏真菌及其分布[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李冉阳;大豆炸荚基因的克隆分析及遗传转化[D];北京农学院;2015年

10 吴丽丽;大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分离及序列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8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18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