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晚疫病LRR与氨基酸转运AAT基因的分析与鉴定
【图文】:
图 1-1 致病疫霉Fig.1-1 Phytophthora infestans孢囊梗和孢子囊;3、4.孢子囊;5.空孢子囊内留有一休止孢子 6.游动孢子;7.休止孢子;发。(引自百度百科)ysts and sporangia; 3,4. Sporangia; 5. vacuole cysts left with a spore spores ; 6. zoospore; 7. susore; 8. suspended spores germination. (From Baidu Encyclopedia)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 与危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特别在日暖夜凉,在 95%以上的环境(李拴曹等,2015)。致病疫霉菌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都受温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17-19℃(Harrison et a1.,1992)。病菌产孢的适宜温度-22.5℃(Kable et a1., 1980;Ruckstuhi et a1., 1996)。病菌孢囊的形成和萌发度影响(Weille et a1.,1963;Cao et a1.,1996)。目前,全球每年因晚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67 亿美元,占到了马铃薯 15%左右(Haas et a1., 2009;Li et a1., 2011)。我国每年因感染晚疫病而导致到 20-35%(谢从华 2012),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 80 亿元人民币。晚疫病在
图 2-1 接种后不同时间病菌在抗/感病叶片上的萌发和入侵。图 A-B 接种后 3 h 病菌在叶片上发;图 C-D 接种后 6 h,,病菌在叶片上形成初侵染;图 E-F 接种后 9 h,病菌入侵至感病材料绵细胞,而停留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图 G-H 接种后 12 h,病菌在感病材料的海绵细胞形量胞间菌丝,而引起抗病材料海绵细胞的坏死。标尺=10μm。S:感病;R:抗病。A:附着胞;E:细胞;Gt:芽管;HR:过敏性坏死;M:叶肉细胞; Ih:侵染菌丝;It:胞间菌丝; Z:游动孢子Fig.2-1 The germination and infe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the excised leaves at different tpost inculation. The Fig. A-B The germination of zoospores at 3 h post-inoculation. Fig. C-D The priinfection of zoospores at 6 h post-inoculation. Fig. E-F The proportion of hyphae extended into spotissue at 9 h post inoculation. Fig. G-H The pathogen had been expanded into palisade tissue on susceleaves, while the resistant leaves obvious cell death at 12 h post inoculation. Bar=10μm.A: appresso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宇;秋种马铃薯效益高[J];河南农业;2000年07期
2 栾运芳;西藏发展马铃薯问题研究[J];西藏科技;2000年05期
3 滕修有;;提高马铃薯产量新法[J];农家科技;2000年03期
4 洪殿玉,李广忠,于金昌;“讷河模式”在指导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马铃薯;2001年02期
5 徐江,李玉清,秦军;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马铃薯生产[J];上海农业科技;2001年06期
6 侯利霞,铁双贵,丁勇,张天才;如何生产脱毒微型马铃薯[J];农村百事通;2001年17期
7 田种存;高效多功能复合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种业;2002年11期
8 季相金,安景文,王祥珍,解占军,刘煜东,于立宏;育苗专用土壤调制剂在马铃薯上的初步应用效果[J];杂粮作物;2002年03期
9 孔令郁;马铃薯合作88号肥料与密度丰产栽培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2年04期
10 张丽华;哈密地区马铃薯资源开发前景探讨[J];新疆农机化;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雅玲;李继承;刘明月;;湖南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探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2 邱北玲;毛国伟;;关于加快发展呼伦贝尔马铃薯生产优势的新型模式的探讨[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樊民夫;李久昌;王淑仔;;论山西省马铃薯资源的开发利用[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4 朱锡义;杨文光;;开发21世纪健康食品—马铃薯[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5 张勇飞;王兴原;谢庆华;龙维彪;;制约滇西北马铃薯生产主要因素的调查[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远学;田恒林;沈艳芬;高剑华;肖春芳;陈家吉;;恩施州新型通风储藏库储藏的种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C];2013年
7 郭志乾;吴林科;;微集流集雨灌溉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8 刘宏胜;;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增产栽培措施[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9 程群;田恒林;沈艳芬;朱云芬;张远学;高剑华;;不同叶面肥用量对马铃薯影响效果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10 杨国苍;董学敏;廖召发;杨买全;刘成林;;施用氮磷钾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光明;西藏马铃薯前景看好[N];今日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崇宁;把马铃薯做成一个大产业[N];凉山日报(汉);2005年
3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供稿;重新认识马铃薯[N];云南日报;2001年
4 通讯员 谌海军 刘健 记者 郭云飞;冷市镇马铃薯漂洋过海[N];湖南日报;2006年
5 陈颐;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大[N];经济日报;2008年
6 傅云威;马铃薯种植受到全球重视[N];农民日报;2008年
7 石元清;峨边成为我市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县[N];乐山日报;2008年
8 傅世忠邋李若鹏;呼和浩特局为马铃薯运输开辟绿色通道[N];人民铁道;2008年
9 本报记者 石元清;马铃薯鼓了峨边农民“钱袋子”[N];乐山日报;2008年
10 徐波 邹宁;我国马铃薯深加工产业潜力巨大[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明;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2 孙小花;复种与施氮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文婷;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及水氮对其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4 石建斌;马铃薯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GA2ox1、GA20ox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青海大学;2016年
5 王春玲;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张自强;马铃薯杂交种优质高产抗黑痣病株系选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7 聂利珍;应用拟南芥CDPK1基因提高马铃薯抗旱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星;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谭雪莲;轮作模式下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酶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谢胜仕;摆动分离筛薯土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杏春;豫马铃薯二号选育和推广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海超;马铃薯在摆动分离筛上的动力学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朝友;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4 葛茜;汉中丘陵山区马铃薯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建国;施肥对旱作马铃薯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6 刘腾飞;SbSnRK1对马铃薯液泡转化酶活性调控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黎学记;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引种试验及病害快速监测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8 牛红霞;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夏中部干旱区马铃薯和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9 杨庆飞;马铃薯/玉米套作品种配置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赵里红;套作马铃薯密度和施氮量的生理效应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36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3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