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桑蚕茧、蛹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7 18:54
【摘要】:我国彩色茧丝蚕品种资源丰富,彩色茧丝具有保湿、抑菌、抗氧化、防紫外线等特性;而蚕蛹不仅富含蛋白质且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及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茧壳和蚕蛹的开发日趋倍受关注。彩色茧中含有丰富的色素,主要来自桑叶,经蚕采食后,由中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淋巴,最后进入丝腺并在丝胶层积累,进而使茧丝着色。相关研究表明,家蚕绿茧系形成主要色素为黄酮类色素。本研究以不同茧色蚕品种为材料,检测蚕茧和蚕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分析蚕蛹中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绿原酸的含量,这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天然彩色茧和蚕蛹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五龄期家蚕中肠、脂肪体和丝腺中绿茧相关基因UGT86和UGT65以及黄茧相关基因CBP和Cameo1的表达情况,为探讨家蚕组织之间的色素差异及绿茧的形成机理,提供新的参考。主要的结果如下:1.白茧、黄茧和绿茧茧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绿茧茧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黄茧和白茧,并且绿茧系的茧色深浅与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高低直接相关。黄色茧壳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白色茧壳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甚至有少数黄色茧品种的茧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低于白色茧品种的现象,说明并非所有彩色茧的茧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都比白色茧高。2.白茧、黄茧和绿茧品种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白色、黄色以及绿色3种茧色蚕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介于2.00 mg/g~5.00 mg/g之间。绿茧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其他茧色的蛹虽然偏高,却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部分品种间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家蚕品种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远远高于茧壳中的含量(1~10倍不等)。3.提供了一种利用HPLC检测家蚕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的方法检测蚕蛹中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由乙睛和甲酸组(A:0.05%H3PO4水溶液,B: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9min,B 20%~80%;9~12min,B 80%;12~12.1min,B 80%~20%;12.1~16min,B 20%;体积流量:0.8mL/min;进样量:20uL;检测波长:254nm;柱温:室温。本试验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度高,为蚕蛹在食用方面的开发提供了实用可靠的检测方法。4.不同茧色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鉴定通过HPLC检测家蚕蛹中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4种黄酮类化合物以及绿原酸的含量:本研究所检测的蚕蛹样品中均不含有绿原酸;不同茧色的蛹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相同茧色不同品种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绿色茧的蚕蛹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较其他茧色的蛹较高,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可作为绿色茧的标记物;黄色茧的蛹不含或含有较低的芦丁。5.绿茧相关基因UGT86和UGT65及黄茧相关基因CBP和Cameo1的相对表达含量检测了不同茧色品种五龄幼虫中肠、丝腺和脂肪体中4个茧色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黄色茧品种CBP的表达相对较高,绿色茧品种UGT86的表达相对较高。而Cameo1和UGT65的表达水平与茧色形成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直接关系。幼虫阶段(5L3d)、蛹中期和蛹后期三个时期的脂肪体中都有CBP的表达,并且黄色茧显著高于绿色茧,尤其是进入蛹期后。UGT86基因在黄色茧的蛹不同时期脂肪体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现象,而绿色茧中则表现为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蜀眉;傅忠实;孙墨溪;田维平;塔娜;;不同提取条件对黄酮类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彭程程;王青山;赵国祥;邓放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05期

3 赵国文;张丽萍;龚靖;白利涛;冯朋;;鱼腥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4 冯朋;张丽萍;白利涛;;银杏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郭芳彬;蜂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作用[J];养蜂科技;2005年02期

6 石玉平,王永宁,郭珍;沙枣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黄峰华;;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9期

8 黄勇;张林;刘利;赵卫国;潘一乐;;桑资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蚕桑通报;2006年04期

9 徐爱列;冯瑛;周建青;王永宁;;海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10 郭雪峰;岳永德;;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大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响;王强;许丹;魏荣卿;刘晓宁;;功能化聚合物吸附树脂对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及解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张文珠;刘霞;温博;蒋生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复康胶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芳芳;;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启发;程青芳;许冰;;从蜂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2005年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专业委员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联合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向德标;李新鑫;谭娟;皮建辉;;多穗柯黄酮类化合物对离体蛙心收缩特性影响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冯翠萍;庞侯英;王晓闻;程俊丽;刘喜文;;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8 王远明;胡华英;郁威;;洋葱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奚菊群;郭荣;;分子有序组合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沐新;杨晓虹;周小平;;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张德纯;类黄酮 血管的保护神[N];健康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红兵;甜蜜事业打造甜蜜生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荣;长叶红砂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其对逆境胁迫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雷光清;1,,2,4-三嗪类化合物和氮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北京医科大学;1989年

3 朱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5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O

本文编号:2557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57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