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盐基因Gm01g04890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研究
【图文】:
h的种子,尤其是W82品种,在经侵染共培养后存活下来的外植体个数较少,因而丛生芽诱导率也不高(图1).2.1.2农杆菌菌液OD600值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当用于侵染的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6时,两个品种的大豆丛生芽诱导率均达到最大,,大于60%;当OD600值为0.9时,丛生芽诱导率也均能达到50%以上;当OD600值为0.3时,丛生芽诱导率不到30%,说明浓度较低的农杆菌菌液不利于丛生芽的形成(图2).图1种子萌发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Fig.1Effectofseedgerminationtimeontheinductionofmultipleshoots图2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Fig.2Effectofagrobacteriumtumefaciensconcentrationontheinductionofmultipleshoots2.1.3侵染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农杆菌菌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侵染外植体时间会影响丛生芽的诱导频率.本实验设计了3个不同的侵染时间:15、30、45min.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30min为两个品种的最佳侵染时间(图3).W82大豆品种在侵染45min时丛生芽诱导率也较高,说明侵染时间对W82品种的丛生芽诱导率影响较小.2.1.4共培养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的不同也会影响丛生芽的诱导率.与共培养1d和5d相比,共培养3d两个品种的大豆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图4).共培
的影响当用于侵染的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6时,两个品种的大豆丛生芽诱导率均达到最大,大于60%;当OD600值为0.9时,丛生芽诱导率也均能达到50%以上;当OD600值为0.3时,丛生芽诱导率不到30%,说明浓度较低的农杆菌菌液不利于丛生芽的形成(图2).图1种子萌发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Fig.1Effectofseedgerminationtimeontheinductionofmultipleshoots图2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Fig.2Effectofagrobacteriumtumefaciensconcentrationontheinductionofmultipleshoots2.1.3侵染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农杆菌菌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侵染外植体时间会影响丛生芽的诱导频率.本实验设计了3个不同的侵染时间:15、30、45min.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30min为两个品种的最佳侵染时间(图3).W82大豆品种在侵染45min时丛生芽诱导率也较高,说明侵染时间对W82品种的丛生芽诱导率影响较小.2.1.4共培养时间对大豆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的不同也会影响丛生芽的诱导率.与共培养1d和5d相比,共培养3d两个品种的大豆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图4).共培养时间过短会降低T-DNA向外植体的转移效率,而共培养时间过长会造成农杆菌过量生长,外植体坏死,因此,选择共培养3d作为两个大豆品48第30卷第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权;王月月;刘炎光;蒋春志;张孟臣;张洪霞;张洁;王冬梅;;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AtNHX5的转化研究[J];大豆科学;2015年02期
2 李丹丹;张洁;刘娜;陈琰;韩胜芳;王冬梅;;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年05期
3 董喜才;杜建中;王安乐;魏国英;陈朝辉;;乙酰丁香酮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5期
4 周延清;刘艳菊;李敏;段红英;周春娥;王芳;苑保军;;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fad2-1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李海燕;刘淼;武小霞;韩英鹏;李文滨;;大豆转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研究[J];作物杂志;2010年01期
6 王昌陵;赵军;李英慧;范云六;张丽娟;刘章雄;关荣霞;吕淑霞;常汝镇;邱丽娟;;转录因子ABP9转化大豆(Glycine max L.)及遗传转化条件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7 刘金华,王丕武,武丽敏,于彦春,张君,郝文媛,姚丹;脯氨酸、硝酸银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南海洋;大豆生育期新基因E9的发现及FT/TFL互作蛋白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丹霞;熊文真;彭昆鹏;李祥永;;抗盐基因Gm01g04890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2 秦楚;李昱;张喜斌;麻冬梅;许兴;;苜蓿高频再生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3 耿昭;孔佑宾;赵莉莉;刘翠;杜汇;李喜焕;张彩英;;大豆磷高效基因GmPHR1和GmPAP4共转化及新种质创制[J];作物杂志;2016年03期
4 吴晓庆;谭华山;张静静;包满珠;傅小鹏;;根瘤农杆菌介导ACO基因转化延长石竹花期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5 邹甜;李涵;闵子扬;成娟;童龙;王志伟;孙小武;;蔬菜类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变问题及控制措施[J];长江蔬菜;2015年08期
6 孟永海;史连宏;杨欣;翟春梅;;花椒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J];化学工程师;2015年04期
7 杨权;王月月;刘炎光;蒋春志;张孟臣;张洪霞;张洁;王冬梅;;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抗逆基因AtNHX5的转化研究[J];大豆科学;2015年02期
8 赵月明;赵雁鸣;何承忠;廖声熙;李旦;;漆树组织培养中污染与褐变的防治[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10期
9 李艳超;赵青松;王凤敏;陈强;史晓蕾;杨春燕;;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5年01期
10 王梦姣;邓百万;杨国鹏;;拟南芥油菜素内酯的合成、修饰、信号转导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丹;张洁;刘娜;陈琰;韩胜芳;王冬梅;;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年05期
2 孙磊;韩俊友;李宏宇;;大豆再生植株抗草铵膦的筛选方法研究[J];大豆科学;2010年06期
3 周延清;刘艳菊;李敏;段红英;周春娥;王芳;苑保军;;根癌农杆菌介导反义fad2-1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于洋;侯文胜;韩天富;;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0年04期
5 于娅;刘莉莎;赵永钦;赵冰;郭仰东;;影响花椰菜农杆菌介导转化因素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年03期
6 ;Stable expression of Arabidopsis vacuolar Na~+/H~+ antiporter gene AtNHX1,and 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soybean for over six generation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12期
7 李海燕;刘淼;武小霞;韩英鹏;李文滨;;大豆转化过程中的褐化现象研究[J];作物杂志;2010年01期
8 邹智;卢长明;;整株转化法及其在油菜上的应用与展望[J];植物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昌陵;赵军;李英慧;范云六;张丽娟;刘章雄;关荣霞;吕淑霞;常汝镇;邱丽娟;;转录因子ABP9转化大豆(Glycine max L.)及遗传转化条件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0 邵敏;周鹤峰;葛正龙;;农杆菌介导的hIL-12基因转化马铃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中,李安生,邵启全;大豆顶芽和子叶节组织培养再生成苗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2 王慧中;赵培洁;李安生;邵启全;;大豆子叶节的多芽形成及其转基因植株的再生[J];科技通报;1993年04期
3 李志军,段黄金,吕春霞;三种甘草下胚轴及子叶节区的初步研究[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4 黄凤兰;孟凡娟;李国瑞;萨日娜;阎秀峰;;预防组培中蓖麻子叶节玻璃化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年01期
5 贾佩佩;胡根海;张金宝;王清连;;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陆地棉子叶节再生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5期
6 刘莉,赵桂兰;大豆子叶节组织培养再生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7 刘北东,朱延明,李海燕,杨谦;大豆子叶节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年02期
8 张福丽;王贤;李季平;纪瑞杰;黄云云;李成伟;;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抑制作用及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9 钟磊;王林红;乔亚科;崔姗姗;纪展波;李桂兰;;农杆菌介导大豆未成熟子叶节的遗传转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杨俊龙;;地膜花生引升子叶节出膜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清连;胡根海;张志勇;李成奇;张新;;陆地棉子叶节细胞再分化遗传转化体系建立[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李淼;田星星;单志慧;李文滨;周新安;;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子叶节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李博;田晓莉;;适用于棉花根冠通讯研究的Y型和A型嫁接方法[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文东;地膜花生自动出膜省工增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贾钰莹;植物因子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晓红;大豆高效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虫基因在大豆上的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利琳;黄瓜离体子叶节花分化的生理和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刘志芳;大豆组织培养高频率再生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铁曼曼;根癌农杆菌介导的Pti4基因转化豇豆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罗倩;豇豆子叶节与幼胚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崔姗姗;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优化及转植酸酶基因大豆功能鉴定[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
4 刘北东;农杆菌介导几丁质酶基因转化大豆子叶节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胡文婷;多胺氧化降解在大豆子叶节分化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2年
6 洪德艳;四种药用植物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7 孙昕;吉育47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晓红;单壁碳纳米管对大豆子叶节外植体分化与再生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贾佩佩;棉花子叶节再生体系优化及农杆菌介导bar基因转化的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2年
10 杨权;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抗逆基因AtNHX5的遗传转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5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6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