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LRRs类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
【图文】:
叶锈菌后20和36h取样;表格3、4、5列为小麦品种TcLr26中的Unigenes的转录水平的变化量,,6、7、8列为小麦品种Thatcher中的Unigenes的转录水平的变化量。2.2利用RT-qPCR分析6个LRRs类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本试验选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和Thatcher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和亲和组合,使用RT-qPCR技术对各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不同组合中LRRs类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ig.1RelativeexpressionofLRRsgenes35
叶锈菌后20和36h取样;表格3、4、5列为小麦品种TcLr26中的Unigenes的转录水平的变化量,6、7、8列为小麦品种Thatcher中的Unigenes的转录水平的变化量。2.2利用RT-qPCR分析6个LRRs类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本试验选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和Thatcher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和亲和组合,使用RT-qPCR技术对各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不同组合中LRRs类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ig.1RelativeexpressionofLRRsgenes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杨秀兰;小麦叶锈菌越冬问题[J];植物保护;1983年02期
2 刘颖超,朱之X ,王焕如;1991—1992年华北地区小麦叶锈菌主要毒性基因及其频率初报[J];植物保护;1993年05期
3 张淑香,张向才,陈杨林;小麦叶锈菌侵入方式的观测简报[J];植物保护;1994年02期
4 赤国彤,乔桂霞,杨文香,郭爱国,朱之X ;三十九个小麦品种(系)抗小麦叶锈菌基因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4年01期
5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年03期
6 侯春燕,王冬梅,李小娟,韩胜芳,刘娟,王智火斤;细胞骨架解聚药物对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诱发的细胞过敏性反应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2期
7 徐大庆,黄国红,杨文香,刘大群;小麦叶锈菌毒性及分子多态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年01期
8 黄国红,康振生,朱之X ,李振歧;小麦叶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1期
9 白志英,王冬梅,路丙社,侯春燕,韩胜芳,黄青尤;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学观察[J];实验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10 杨文香;孟庆芳;冯圣东;刘大群;;1999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术超;侯春燕;刘刚;王冬梅;;受叶锈菌侵染的小麦细胞间隙液中抗病相关蛋白的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侯春燕;王冬梅;;钙调素及其亚型参与小麦抗叶锈菌侵染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吕术超;侯春燕;刘刚;王冬梅;;受叶锈菌侵染的小麦细胞间隙液中抗病相关蛋白的研究[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陈万权;胡长程;张淑香;;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5 杨文香;孟庆芳;冯圣东;刘大群;;1998~2000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谱监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关春蕾;侯春燕;王冬梅;;钙在小麦受叶锈菌侵染后诱发的细胞过敏性反应中的作用[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鹿巍;杨文香;孟庆芳;刘大群;;紫外线诱导小麦叶锈菌突变体的选育[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侯春燕;王冬梅;;钙调素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信号转导过程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陈祖静;费昭雪;曹支敏;白露超;;叶锈菌侵染进程中杨树叶肉组织细胞核变化[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王佳f3;刘太国;何月秋;陈万权;;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叶锈菌DNA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刚;自噬在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发的过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乔妹;小麦—叶锈菌互作过程中HR诱发的信号转导机制及Ca~(2+)介导的基因表达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红兵;水稻对小麦叶锈菌的非寄主抗性研究及条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立荣;TcLr24小麦抗叶锈病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星;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1差异表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云芳;小麦叶锈菌诱导TcLr19cDNA文库的构建与EST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得壮;中国部分省区小麦叶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杨高山;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Wrab17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杜冬冬;两个不同致病类型小麦叶锈菌株差异表达分析及其分泌蛋白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牛笑南;TaCAMTA4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及其调控基因的转录组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晖;水杨酸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中的作用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石诚;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自噬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安亚娟;2013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亦飞;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早期的防卫反应机制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慧;小麦—叶锈菌互作过程中钙调素下游蛋白的筛选[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白志英;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8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8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