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作物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0-03-15 17:09
【摘要】:聚合多个有效基因,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性,而且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尤其是在抗病方面,单基因长时间反复利用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多基因聚合有利于拓宽抗谱,提高作物的抗性。此外,基因聚合育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已经成为今后育种主要方法。本研究介绍了作物基因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聚合基因的互作以及聚合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对目前作物聚合育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聚合育种目标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作物聚合育种的研究。基因聚合育种主要集中应用在大田作物上,在园艺作物上的研究应用较少,因此,需要加强对基因聚合育种的了解,促进基因聚合育种在园艺作物上的研究。
【图文】:

数据库,聚合基,作物,上位效应


贡献,但是这些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仍需在田间进行试验鉴定。而且对于一些作物而言,由于作物自身原因,遗传转化聚合育种比较难以实现。2聚合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虽然许多研究发现聚合基因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以及品质和产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因聚合效果都是简单的相加,各聚合基因之间的互作有的是累加的加性效应,有的是大于累加的上位效应,有的甚至是小于累加的上位效应,结果往往小于它们单独存在时的效果。只有对不同QTL或基因间互作关系进行清晰的图1Pubmed数据库2005年~2015年基因聚合相关文章数量Figure1Thenumbersofarticlesaboutpyramidinggeneinpubmeddatabasefrom2005to201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因聚合都能够成功,作物个体表型的可靠性,目标基因的表达,聚合基因间的遗传模式,目标性状和其他性状之间的基因多效性等都会影响基因聚合的效果(YeandSmith,2009)。如果目标基因和影响其他性状的不好的基因相连锁,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育种目标,此外,当野生种作为供体与栽培种杂交后,染色体发生重组也会影响聚合基因的效率;聚合基因的持久性和育种成本之间也需要一个权衡;人为因素也会影响聚合基因的效果,如育种家鉴定理想基因型的能力等。而且目前对于基因聚合提高抗性、品质产量等方面的机制并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研究作物基因聚合育种,本研究对基因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聚合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聚合基因育种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待为作物聚合基因育种提供一些研究基础与参考。1作物基因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基因聚合育种就是利用传统的回交、杂交、复交等手段将多个有利的基因聚合到一起,将分散在不1446

数据库,聚合基,作物,上位效应


贡献,但是这些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仍需在田间进行试验鉴定。而且对于一些作物而言,由于作物自身原因,遗传转化聚合育种比较难以实现。2聚合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虽然许多研究发现聚合基因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以及品质和产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因聚合效果都是简单的相加,各聚合基因之间的互作有的是累加的加性效应,有的是大于累加的上位效应,有的甚至是小于累加的上位效应,结果往往小于它们单独存在时的效果。只有对不同QTL或基因间互作关系进行清晰的图1Pubmed数据库2005年~2015年基因聚合相关文章数量Figure1Thenumbersofarticlesaboutpyramidinggeneinpubmeddatabasefrom2005to201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因聚合都能够成功,作物个体表型的可靠性,目标基因的表达,,聚合基因间的遗传模式,目标性状和其他性状之间的基因多效性等都会影响基因聚合的效果(YeandSmith,2009)。如果目标基因和影响其他性状的不好的基因相连锁,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育种目标,此外,当野生种作为供体与栽培种杂交后,染色体发生重组也会影响聚合基因的效率;聚合基因的持久性和育种成本之间也需要一个权衡;人为因素也会影响聚合基因的效果,如育种家鉴定理想基因型的能力等。而且目前对于基因聚合提高抗性、品质产量等方面的机制并不了解,为了更好的研究作物基因聚合育种,本研究对基因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聚合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聚合基因育种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待为作物聚合基因育种提供一些研究基础与参考。1作物基因聚合育种的主要方法基因聚合育种就是利用传统的回交、杂交、复交等手段将多个有利的基因聚合到一起,将分散在不1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新奇;赵昌平;;一对等位基因互作控制的核雄性不育性[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58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8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