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转录组的五个小麦族物种NBS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7 04:49
【摘要】:小麦族(Triticeae)是禾本科(Poaceae)中一个重要的族,不仅包括小麦、大麦等重要麦类作物,还包含冰草、新麦草等优良牧草,是一个粮饲兼用的族。小麦族蕴藏着众多优异抗病基因,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抗病基因资源。其中,NBS基因家族是植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主要抗性基因家族。本研究完成了五个物种RNA提取、测序、组装,在转录组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NBS抗病基因家族序列。利用系统发生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对物种间NBS基因家族进化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五个小麦族物种转录组测序与组装:对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i)、茹科夫斯基小麦(Triticum zhukovskyi)、小伞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尾状山羊草(Aegilops caudata)、黑麦(Secale Cereal)进行二代、三代转录组测序。采用“三+二”模式,利用二代无参组装数据对三代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校正,得到高质量的转录本。提莫菲维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小伞山羊草、尾状山羊草、黑麦的转录本数量分别为97653、58207、43573、49870、91170,N50的长度分别为1434、1742、1856、1764、1972bp。2.同源性搜索及鉴定:对提莫菲维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小伞山羊草、尾状山羊草、黑麦五个物种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阈值设为1e~(-50),同源性搜索的结果分别为50、96、40、68、160条,共414条。从植物抗病基因数据库下载有胚植物代表性NBS蛋白序列,与候选NBS蛋白序列快速构建序列进化树,发现没有单独独立出来的分支,表明同源检索得到的414条蛋白序列可以作为NBS基因表达蛋白的同源序列进行后续分析。3.NBS基因家族分类:对鉴定的候选蛋白序列进行分类,发现五个物种中只存在CC-NBS-LRR(CNL)类抗病基因,与先前研究者们单子叶植物中只存在CNL类基因的结论一致。根据C末端LRR结构域的有无,可分为NBS-LRR和NBS两类。其中,NBS-LRR类蛋白序列分别为:33、59、27、38、111条,NBS类蛋白序列分别为17、37、13、30、49条。4.序列比对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将鉴定的NBS蛋白序列与水稻中NBS蛋白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比对结果中查找到五个物种NBS结构存在公认的P-loop(GGLGKTT)、Kinase-2(LLVLDDVW)、Kinase-3(GSRVLLTTR)、GLPL区(GGLPLA)四个保守基序,表明五个物种NBS蛋白序列相对保守。5.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地钱为外群的系统进化树,这些序列分为明显的两支,表明NBS基因家族是由两个分支进化而来。它们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组,由于五个物种不同类型NBS蛋白序列在三组中均有分布,且存在于不同的进化枝中,不存在单独的分枝,说明五个物种的进化模式不存在单独的特点,而是有同样的进化模式。6.进化压力分析:计算三组同源基因对的同义替换率、非同义替换率以及它们之间的比率ω(=Ka/Ks)发现,旁系同源基因的同义替换率Ks值普遍高于直系同源基因,表明五个物种中大多数基因复制事件的时间要早于物种分离时间。除此之外,直系同源基因的Ka/Ks值普遍高于旁系同源基因,表明在进化过程中,直系同源基因受到的功能限制少,进化的进程更快。7.保守基序结构分析:在Ⅰ、Ⅱ、Ⅲ组均选择质量最高的15条CNL蛋白序列进行保守基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之间保守基序的类别是不同的,同一组的不同序列间,基序模型也并不完全相同,基序类型、数目、排列顺序间均存在差异,据此推断五个物种是通过基序的频繁获得与丢失的方式进化的。此外,五个物种CNL蛋白序列的20类保守基序,长度变化较大,在15~50个氨基酸之间,这说明了NBS基因家族成员之间保守性相对较高。
【图文】:

禾谷类作物,系统关系,小麦族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引言1.1 小麦族概述小麦族隶属于禾本科的早熟禾亚科(Pooideae)(图 1)(Kellogg, 2001),有明显的穗部形态,花序呈穗状、顶生,,穗的侧面带有两个颖片的排列密集的小穗,小穗单生或 2~11 枚簇生于穗轴同节,小穗轴常脱节于颖之上,与早熟禾亚科中的其它族形成明显区别(刘玉萍等, 2013)。在生物学上,这个族囊括了生物学机制和遗传学体系的所有类型:二倍体和多倍体;一年生和多年生;自花授粉和异化授粉,甚至无融合生殖。由于变异如此之大,小麦族常被用作植物遗传学、育种学、分类学、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形成研究的材料(董玉琛和郑殿升, 2000)。

示意图,小麦族,代表性,穗轴节


图 2 小麦族代表性属间基因组关系示意图Fig.2 Summary of relationships among genera of the Triticeae小麦族的祖先很可能都是二倍体(或古多倍体)、多年生、异花授粉。从最初的圆锥花序,逐步发展成为穗上的每个穗轴节片着生 3 个小穗,再到后来大多数物种一个穗轴节片着生一个小穗(Sakamoto et al., 1973)。Runemark 等(1968)认为小麦族属间进化分为 5 步:(1)二倍体(古多倍体)的进化,多年生的属之间异花授粉;(2)频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媛;兰冬雪;程吉云;吕玉光;李秀霞;张卫东;戚晓利;;禾本科植物NBS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7年24期

2 房路京;肖世俊;王志勇;;大黄鱼转录组水平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3 尹玲;方辉;黄羽;卢江;曲俊杰;;植物TIR-NB-LRR类型抗病基因各结构域的研究进展[J];广西植物;2017年02期

4 汤贤春;钱倩;罗才林;王蕾;钱刚;;千里光脂肪醛脱羰基酶(CER1蛋白)的保守基序(CSM)与功能结构域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16年05期

5 杨银;高志勇;;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年09期

6 乌日拉嘎;徐海燕;冯淑贞;孙志宏;孟和毕力格;张和平;;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三代测序的应用[J];中国乳品工业;2016年04期

7 乔麟轶;常建忠;郭慧娟;高建刚;郑军;畅志坚;;小麦全基因组NBS类R基因分析及2AL染色体NBS-SSR特异标记开发[J];作物学报;2016年06期

8 谢冬微;路颖;赵德宝;杨学;粟建光;孙健;;亚麻NBS类抗病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J];中国麻业科学;2015年03期

9 沈海默;郑琪;胡薇;;日本血吸虫组蛋白基因家族分子进化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5年02期

10 刘云飞;万红建;李志邈;叶青静;王荣青;阮美颖;姚祝平;周国治;韦艳萍;杨悦俭;;植物NBS-LRR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进化起源及其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嘉;DUF1313基因家族和C2H2锌指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及其与玉米农艺性状的关联[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2 魏春华;茄科物种全基因组抗病基因鉴定及其进化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傅仕敏;柑橘黄龙病的细胞病理及其寄主转录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林勇翔;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5 罗莎;禾本科中NBS-LRR类抗病基因的进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张亮生;SET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机制和基于RNA-Seq技术的拟南芥花转录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黄萱;小麦NBS-LRR抗性基因克隆以及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和由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苦荞遗传转化[D];西北大学;2006年

8 刘全兰;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纪雪梅;水稻转化酶基因家族的进化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调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妮;烟草属野生种转录组比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孟竹;植物叶绿体提取方法比较和两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3 邵冰欣;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及克隆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王丹;基于转录组比较探究茶树对茶尺蠖抗性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刘云飞;番茄NBS-LRR抗病基因分析及黄化曲叶病毒Ty-2抗性候选基因鉴定、表达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羽;大豆BCCP基因家族、花生CHI基因家族表达及进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智奕;国内不同烟草品种的烟叶转录组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何利;桑树NBS类抗病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

9 杨在东;小麦抗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转录组分析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刘敏;棉花根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2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02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