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改善马铃薯对立枯丝核菌抗性
【图文】:
基因改善马铃薯对R.solani抗性的效果。1结果与分析1.1卡那霉素抗性株系RIP基因扩增利用含有重组质粒p2301-RIP的农杆菌LBA4-404侵染马铃薯基因型“Favorita”的叶圆片外植体,成功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以“Favorita”(“64”)基因组DNA为对照,利用RIP基因特异引物RIP-F和RIP-R对卡那霉素抗性株系试管苗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未转化对照“64”未扩增出特异条带,而所有转基因再生植株系增出了约925bp的特异片段(部分株系RIP基因PCR结果(图1),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被转入到受体基因型Favorita中。1.2目的基因PCR阳性马铃薯株系Southern杂交鉴定Southern印记分析(以EcoRⅠ/HindⅢ消化马铃薯转基因株系及未转化对照基因组DNA,使用的杂交探针为是质粒为模板,对RIP基因PCR所获地高辛标记探针)表明:RIP基因整合到了供试转化株系基因组中。在这些转化体中,均检测到2条杂交带(图2)。图2展示了3个PCR阳性株系(FT-3,FT-4,FT-6)的Southern印记与由重组质粒RIP基因PCR产物dUTP标记探针的杂交结果。各有2条杂交带表明这些转基因株系中均插入了2个拷贝的RIP基因。杂交带的大小不同表明转化体中2个拷贝的RIP基因在其基因组中随机插入的位点也不同。RIP基因在由同一愈伤组织而来的再生株系(FT-3与FT-6)基因组中的整合模式相同,它们与来自另一个愈伤组织的株系(FT-4)整合模式则不相同。在未转化对照(64R)中未检测到目的基因。1.3转基因马铃薯RT-PCR检测提取部分Southern杂交阳性株系的RNA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以ef1-αF和ef1-αR为图1卡那霉素抗性株系RIP基因PCR鉴定
基因在转录水平得到表达。1.4RIP脱嘌呤活性分析按Tanpure等(2012)的方法测定荧光值后,对荧光值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表1),结果表明:除FT-4荧光值与未转化对照“64R”差异不显著外,其他RT-PCR阳性转基因株系荧光值均极显著低于未转化对照“64R”,说明其RIP脱嘌呤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未转化对照。1.5转基因株系块茎对R.Solani抗性鉴定根据对各株系块茎由R.Solani引起的黑痣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并对计算所得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由“Ⅱ”号愈伤组织上产生图2马铃薯品种“Favorita”的Southern印记分析注:M:地高辛标记分子标准物λ/HindⅢ(Roche);C-:未转化对照“64R”HindⅢ酶切消化产物(阴性对照);C+:质粒p2301-RIPDNA以EcoRⅠ酶切消化产物(阳性对照);3E和3H:目的基因PCR阳性株系FT-3分别以EcoRⅠ,HindⅢ酶解产物;4E和4H:目的基因PCR阳性株系FT-4分别以EcoRⅠ,HindⅢ酶解产物;6E和6H:目的基因PCR阳性株系FT-6分别以EcoRⅠ,HindⅢ酶解产物Figure2Southernblotanalysisofthecv.‘Favorita’Note:M:DIG-labeledmolecularweightmarkerλ/HindⅢ;C-:Non-transformedcontroldigestedwithHindⅢ;C+:Theplasmidp2301-RIPDNAtemplatedigestedwithEcoRⅠaspositivecon-trol;3Eand3H:Independenttransgenicclone‘FT-3’transformedwiththep2301-RIPandgenomicDNAdigestedwithEcoRⅠandHindⅢrespectively;4Eand4H:Independenttransgenicclone‘FT-4’transformedwiththep2301-RIPanddigestedwithEcoRⅠandHindⅢrespectively;6Eand6H:Independenttran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运芳;西藏发展马铃薯问题研究[J];西藏科技;2000年05期
2 滕修有;;提高马铃薯产量新法[J];农家科技;2000年03期
3 洪殿玉,李广忠,于金昌;“讷河模式”在指导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马铃薯;2001年02期
4 徐江,李玉清,秦军;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马铃薯生产[J];上海农业科技;2001年06期
5 侯利霞,铁双贵,丁勇,张天才;如何生产脱毒微型马铃薯[J];农村百事通;2001年17期
6 田种存;高效多功能复合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种业;2002年11期
7 季相金,安景文,王祥珍,解占军,刘煜东,于立宏;育苗专用土壤调制剂在马铃薯上的初步应用效果[J];杂粮作物;2002年03期
8 孔令郁;马铃薯合作88号肥料与密度丰产栽培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2年04期
9 张丽华;哈密地区马铃薯资源开发前景探讨[J];新疆农机化;2002年04期
10 孔俊英;苏艳娜;;国外马铃薯生产及消费[J];农村科技;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雅玲;李继承;刘明月;;湖南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探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2 邱北玲;毛国伟;;关于加快发展呼伦贝尔马铃薯生产优势的新型模式的探讨[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樊民夫;李久昌;王淑仔;;论山西省马铃薯资源的开发利用[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4 朱锡义;杨文光;;开发21世纪健康食品—马铃薯[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5 张勇飞;王兴原;谢庆华;龙维彪;;制约滇西北马铃薯生产主要因素的调查[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远学;田恒林;沈艳芬;高剑华;肖春芳;陈家吉;;恩施州新型通风储藏库储藏的种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C];2013年
7 郭志乾;吴林科;;微集流集雨灌溉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8 刘宏胜;;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增产栽培措施[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9 程群;田恒林;沈艳芬;朱云芬;张远学;高剑华;;不同叶面肥用量对马铃薯影响效果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10 杨国苍;董学敏;廖召发;杨买全;刘成林;;施用氮磷钾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光明;西藏马铃薯前景看好[N];今日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崇宁;把马铃薯做成一个大产业[N];凉山日报(汉);2005年
3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供稿;重新认识马铃薯[N];云南日报;2001年
4 通讯员 谌海军 刘健 记者 郭云飞;冷市镇马铃薯漂洋过海[N];湖南日报;2006年
5 陈颐;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大[N];经济日报;2008年
6 傅云威;马铃薯种植受到全球重视[N];农民日报;2008年
7 石元清;峨边成为我市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县[N];乐山日报;2008年
8 傅世忠邋李若鹏;呼和浩特局为马铃薯运输开辟绿色通道[N];人民铁道;2008年
9 本报记者 石元清;马铃薯鼓了峨边农民“钱袋子”[N];乐山日报;2008年
10 徐波 邹宁;我国马铃薯深加工产业潜力巨大[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明;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2 孙小花;复种与施氮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文婷;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及水氮对其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4 石建斌;马铃薯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GA2ox1、GA20ox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青海大学;2016年
5 王春玲;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张自强;马铃薯杂交种优质高产抗黑痣病株系选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7 聂利珍;应用拟南芥CDPK1基因提高马铃薯抗旱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星;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焦峰;马铃薯氮素吸收分配特性及高效利用生理机制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年
10 李勤志;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杏春;豫马铃薯二号选育和推广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海超;马铃薯在摆动分离筛上的动力学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朝友;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4 葛茜;汉中丘陵山区马铃薯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建国;施肥对旱作马铃薯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6 刘腾飞;SbSnRK1对马铃薯液泡转化酶活性调控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黎学记;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引种试验及病害快速监测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8 牛红霞;不同培肥方式对宁夏中部干旱区马铃薯和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9 杨庆飞;马铃薯/玉米套作品种配置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赵里红;套作马铃薯密度和施氮量的生理效应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4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4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