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临床特点统计及大肠癌信号通路、基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5 05:26
【摘要】:大肠癌是世界上发病率第三高和死亡率第四高的癌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关于大肠癌恶变历程的观点,主要认为是正常黏膜依次经过粘膜凸起、小腺瘤性息肉、大的腺瘤、高级别的瘤变,最终到恶性肿瘤。关于息肉的研究,尤其是对腺瘤的研究,对于早癌筛查和癌症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大肠息肉(polys)的好发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方法:本项研究是一项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通过我院住院病例管理系统以及胃镜检查系统的保存数据,收集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文回顾性对2273例肠镜检查阳性的患者,对息肉的年龄与部位、息肉性质、病理检查的结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同时研究中发现14例特殊类型息肉,丝状息肉,对其入院主诉、大便情况、既往手术史、病理结果以及部位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在2273名大肠息肉患者中,1245(54.8%)名发生于60岁以上,887(39.0%)发生在45-59岁之间的中年人。141(6.2%)例发生于45岁以下的青年人。925例非肿瘤性息肉者中,420(45.4%)例发生在45-59岁之间,419(45.3%)例发生在60岁以上;1348例肿瘤性息肉,826(61.3%)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467(34.6%)发生于45-59岁之间的中年人。55(4.1%)发生生于45岁以下的青年人。管状腺瘤患者475例,管状腺癌患者为65例,癌变率为8.3%;绒毛状-管状腺瘤362例,绒毛-管状腺癌19例,癌变率为5.0%;绒毛状腺瘤患者5例,绒毛状腺癌患者3例,癌变率达37.5%。其三者癌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管状腺瘤与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率并无差异(P=0.053),此二者分别与绒毛状腺瘤的癌变有差异(P=0.004/0.000)。癌变率最高的为肝曲58.5%(20/34),其次为回盲部52.8%(19/36)升结肠45.6%(62/136),三者之间癌变率无差异(P=0.341)。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三者之间的癌变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0)。14例FP患者,年龄: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49岁,平均年龄(62±9.9);性别:男性6例,女性8例;回盲部6例(42.9%),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各2(14.3%)例;既往有手术史者9例(64.3%),其中阑尾切除史6(42.9%)例,结肠息肉切、胆囊切除、子宫肌瘤切除各一例,无特殊5(35.7%)例。腹泻或大便不成形7例,便秘1例,大便正常6例。11例有病理结果,5例炎症性息肉,3例炎症性息肉,局部见管状腺瘤,2例管状腺瘤,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讨论:息肉及腺癌的发生体现在与年龄相关,息肉-腺瘤-腺癌路径有时间依赖性。息肉是初始阶段,其多见于60岁以下人群。年龄到达60岁以上,则是腺瘤的好发年龄。年龄对于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不同病理类型的癌变率不同,绒毛状腺瘤恶变倾向最高。除此之外,不同部位息肉的恶变倾向也不同,肝曲、回盲部、升结肠息肉中,癌变的可能性最大。息肉的好发年龄、右半结肠息肉癌变可能性高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丝状息肉的存在可以证实长期炎症的刺激,可以导致肠道粘膜的增生,但不一定出现癌症。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方面的因素一样,长期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粘膜的增生。
【学位授予单位】:江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34
【学位授予单位】:江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5.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sボ,
本文编号:2697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6975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