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迟缓爱德华氏菌功能基因组和条件必需基因的筛选

发布时间:2020-06-19 22:36
【摘要】: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a tarda),是一种在淡水和海水鱼类中常见的致病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本课题组已率先完成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研究,然而对该菌大部分的编码基因功能仍然不清楚。本课题使用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文库和蛋白质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方法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功能基因组进行初步解析。首先,本课题利用转座子随机插入基因组,对基因或基因间区域进行失活并建立突变体文库。本课题使用编码martner转座子的pMar2XT7质粒为出发质粒,将其改造成为包含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转座子pMKGR,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IB202株进行大规模突变株文库的构建。总共获得了 20325株突变株,并利用半任意PCR方法,测定了每个突变株的插入位点。文库中的突变株覆盖了 2776个基因,占所有预测基因总数中的77%。本文库是迟缓爱德华氏菌属和鱼类病原菌的第一个位点确定的大规模插入失活突变株文库,可用于系统性地筛选不同条件下必需基因,以及基于荧光报告基因对该菌的基因表达调控进行研究。第二方面,本课题使用转座子插入测序技术(Transposon insertion sequencing,TIS)系统分析该菌各种条件下的条件必需基因。TIS技术将转座子大规模随机突变文库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用以精确测定突变株的插入位点和数量,由此可以追踪并筛选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必需基因集合。本研究使用mariner转座子pMar2XT7,构建了一个含有约30万个单菌落(CFU)的插入失活随机突变株文库。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和模拟的方法进行必需基因分析,确定迟缓爱德华氏菌在富营养培养基LB条件下生长所必需的498个基因,约占总基因数量的13.8%。接着本课题将突变株文库在体外条件下进行筛选,包括实验室培养条件(即细菌培养基LB连续培养)筛选得到221个必需基因;模拟细胞内环境的DMEM培养条件下,筛选得到180个必需基因;用取自养殖场的天然海水在16℃和28℃条件下分别筛选得到82个和130个必需基因;利用J774.1巨噬细胞细胞模型,筛选得到86个必需基因。本课题进一步将突变株文库在鱼体内条件下进行筛选,使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IB202的天然宿主一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imus L.)作为感染对象。以大菱鲆宿主的肝脏为感染模型,筛选鉴定得到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肝脏必需的228个基因/基因间区域。其中包含已报道的重要的毒力相关基因,如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同时得到大量未报道的与感染和致病过程相关的基因,并对它们进行了功能分类和体内感染过程功能验证。相较于传统的TIS中单纯比较原始和筛选后文库的二元比较,本课题进一步将TIS拓展到感染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即在病原菌感染中最关键的14天中,分别在6个时间点取样,考察该菌从侵染到爆发整个过程中必需基因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一种突变株体内生存必需性的模式分析的方法(Pattern analysis of conditional essential loci,PACE),获得了全基因组范围各基因对该菌体内存活能力贡献和影响的体内动态曲线,并对所有基因位点的动态曲线进行了聚类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类为“缓慢清除”曲线(Mitifits),这一类曲线包含了主要的毒力基因(T3SS和T6SS)。并由此揭示T3SS/T6SS突变株能够在体内定植和存活一定的时间,但无法像野生型那样进一步爆发致病的特征。进一步利用各基因的动态曲线,找到了减毒活疫苗靶点基因的“先存活后清除”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搜索,得到89个候选减毒活疫苗靶点。选择其中5个候选基因(分别编码叶酸代谢基因pabA,pabB;肽聚糖合成途径中的ETAE 2260;前噬菌体调控基因ETAE_1614;以及保守的假定蛋白ETAE_0023)构建了缺失突变株,进行体内存活能力验证和免疫保护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它们的突变株在体内生存过程符合缓慢清除的特征,均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野生株攻毒后的免疫保护力(RPS)大于60%,其中pab和ETAE_2260突变株的免疫保护力高于已知的减毒活疫苗株WED。最后,为掌握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中3599个蛋白编码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首先,使用Interlog和DDI方法,提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同源比对,基于相关性互作的原理,构建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计获得139041对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包含2514个蛋白),绘制了第一个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多维度分析的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同时,对相互作用网络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网络的模型。进一步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枢纽蛋白进行分析,建立抗原-蛋白相互作用模型,筛选到了 15个新的抗原蛋白,为将来研究新型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Q78
【图文】:

序列,状态分类,完整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


2007逦2008逦2009逦2010逦2011逦2012逦2013逦2014逦2015逦2016逡逑YEAR逡逑图1.3邋GOLD数据库中所有的基因组数量(以年份和状态分类)逡逑Fig.邋1.3邋Genome邋totals邋in邋GOLD邋(by邋year邋and邋status)1'逡逑在基因组学飞速发展的同时,功能基因组学的概念也随之提出。功能基因组学的逡逑研究目的是利用基因组测序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来进一步解释基因和蛋白的功能和相逡逑互作用关系。功能基因组学关注生物动态变化的过程,例如转录,翻译,蛋白与蛋白逡逑相互作用,这扩展了静态的基因信息,如DNA序列和结构。功能基因组学的目标是阐逡逑释基因组中的DNA,转录后的RNA和翻译后的蛋白质这几个层次中所发挥的功能。相逡逑较于传统的单个基因研宄,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特征是宏观地通过全基因组,应用高逡逑

状态分类,基因组,年份,数据库


逦2015逡逑YEAR逡逑图1.2完整基因组和基因组草图数量(GOLD数据库,以年份和状态分类)逡逑Fig.邋1.2邋Complete邋and邋Permanent邋Draft邋Genome邋Totals邋in邋GOLD邋(by邋year邋and邋status)[13].逡逑Genome邋Sequencing邋Projects逡逑16*000逦—邋Complete逡逑逦Incomplete逡逑i:.邋A\逡逑2007逦2008逦2009逦2010逦2011逦2012逦2013逦2014逦2015逦2016逡逑YEAR逡逑图1.3邋GOLD数据库中所有的基因组数量(以年份和状态分类)逡逑Fig.邋1.3邋Genome邋totals邋in邋GOLD邋(by邋year邋and邋status)1'逡逑在基因组学飞速发展的同时,功能基因组学的概念也随之提出。功能基因组学的逡逑研究目的是利用基因组测序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来进一步解释基因和蛋白的功能和相逡逑互作用关系。功能基因组学关注生物动态变化的过程,例如转录,翻译,蛋白与蛋白逡逑相互作用,这扩展了静态的基因信息,如DNA序列和结构。功能基因组学的目标是阐逡逑释基因组中的DNA,转录后的RNA和翻译后的蛋白质这几个层次中所发挥的功能。相逡逑较于传统的单个基因研宄,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特征是宏观地通过全基因组,应用高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隗黎丽;吴华东;阮记明;;黄颡鱼洶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鉴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 李宁求;余露军;付小哲;刘礼辉;林强;常藕琴;石存斌;黄志斌;吴淑勤;;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的构建及制备条件优化[J];水产学报;2012年11期

3 辛志明;;迟缓爱德华氏菌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4 张芹;宋威;陈杰;;斑点叉尾洶鲇鱼爱德华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5 邓显文;谢芝勋;刘加波;庞耀珊;董建宝;谢志勤;谢丽基;;罗非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1期

6 王燕;张晓华;吕俊超;徐子男;陈吉祥;韩茵;;养殖大菱鲆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研制[J];中国水产科学;2009年03期

7 邓显文;谢芝勋;刘加波;谢丽基;庞耀珊;谢志勤;董建宝;黄伟德;刘远新;;广西斑点叉尾洶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8 杨春志;王秀华;黄P";;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王波;莫照兰;;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致病机理[J];海洋科学集刊;2007年00期

10 刘云,姜明,姜国良,杨栋,张士璀;迟缓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免疫器官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华;刘小燕;曾令兵;肖调义;;洶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评价[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胡宏晓;吕爱军;;鲫鱼鳃中洶爱德华氏菌和维罗纳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滕闲;陈丽梅;白东清;乔秀亭;;口服淬灭酶对锦鲤感染爱德华氏菌的防治效果研究[A];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朱凝瑜;孔蕾;贝亦江;丁雪燕;郑天伦;陈健舜;;中华鳖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5 李杰;莫照兰;李贵阳;肖鹏;;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雷燕;戚瑞荣;唐绍林;李云冰;蓝雅玲;张会军;马家好;;人工养殖长吻洜(Leiocassis longirostris)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高志鹏;谢海侠;聂品;刘家寿;;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Ⅲ型分泌系统介导的自凝集和生物膜形成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8 彭宣宪;彭博;苏玉斌;李惠;韩轶;;代谢物提高海水养殖多重耐药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A];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9 隗黎丽;熊六凤;王自蕊;阮记明;;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的检测及免疫防控研究[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孔繁德;陈琼;王生育;黄印尧;陈信忠;龚艳清;;福建家养淡水鱼暴发传染病的细菌分离鉴定与防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黄辛;爱德华氏菌—宿主互作新机制获揭示[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N];中国渔业报;2013年

3 雷燕 戚瑞荣;爱德华氏菌、气单胞菌和虹彩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冬棚养殖点篮子鱼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4年

4 周学东邋冯彦忠;新型兽药的特点与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冠骅;迟缓爱德华氏菌功能基因组和条件必需基因的筛选[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曹惠芳;杀鱼爱德华氏菌三型效应物EseK及其分子伴侣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3 许文亭;杀鱼爱德华氏菌T4SS效应蛋白Trxlp抑制ASK1-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菌感染[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4 殷开宇;杀鱼爱德华氏菌中响应调节子EsrB的调控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5 李墨非;海水鱼类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6 党伟;迟缓爱德华氏菌热激蛋白的克隆、表达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正丽;免疫增强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周泽军;迟缓爱德华氏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9 焦绪栋;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10 孙忠洋;杀鱼爱德华氏菌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免疫原性及分泌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玉;杀鱼爱德华氏菌uhpA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姜衡;杀鱼爱德华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3 周翔宇;迟缓爱德华氏菌中糖酵解持家酶的胞外分泌[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4 周海珍;杀鱼爱德华氏菌非编码小RNA sR082和sR012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5 王碧盈;H型硫氧还蛋白在杀鱼爱德华氏菌细菌致病中的作用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年

6 胡林玲;创伤弧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二联外膜蛋白基因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4年

7 江志威;杀鱼爱德华氏菌外膜囊泡转运型细菌毒力因子的筛选及初步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8 邵帅;爱德华氏菌基因组测序及进化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晓佩;迟缓爱德华氏菌鞭毛蛋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兰建新;养殖大菱鲆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1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721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